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A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08日
作家杜文娟:融入边疆书写边疆
作家杜文娟:融入边疆书写边疆
  年少时期,杜文娟就得出一个结论:“诗人们原来不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四处游走。”中学的某一个阶段,她特别希望生活在徐霞客时代,成为他的书童,幻想成为他的女朋友,一起走遍万水千山。
  长大以后,由于长期生活工作在大山深处,走出大山见识外面世界成为她的奋斗目标。她说自己是一个晚熟的人,认真规划和自觉写作,也就是近十年的事。在阅读中逐渐认识到地理地域是文学作品的骨架,题材是作品的核心,便琢磨得有自己的创作富矿,忽然有一天,她把目光投向了一般人需要仰望和敬畏的地方——西藏。
  2003年杜文娟第一次前往西藏,当时是为了看风景,就像她的长篇小说《红雪莲》中的南宫羽一样,立即被一张张笑脸吸引。2010年受中国作家协会派遣,她前往堆龙德庆县定点深入生活,每次乘坐公交车时,所有人都冲着她笑,其实也不是冲她一个人笑,而是大家相互微笑致意。她会挤到他们中间,有一句没一句地搭讪。在一次从拉萨乘飞机回内地途中,一位邻座满脸冷漠、焦虑、傲慢,迅速把她拉拽到浮躁的人世间。
  这种反差使杜文娟深深地喜欢上了西藏,把自己融进去,跟他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她说自己相信真诚和真实的力量,所以她会义无反顾去往雪域边疆,去往佛祖的殿堂。
  西藏的日子并非风花月雪,同样,她也遭遇了各种风险。有一次在神山冈仁波齐脚下,凌晨四点,堆龙德庆县医院院长带着一位医生,进到她的房间,给她吸氧服药,将她从死亡线上拽到鲜亮的人世间。
  回到内地,杜文娟常常反思,作家在呈现和创造文学作品之外,责任与担当如影相随,应该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播者和慈善者,她便利用到机关、学校、书城公益讲座的机会,极力宣传边疆。一次去西安一所学校讲课,讲完课以后,校长当着八百名师生宣布,每年教师节前后组织全校师生为西藏募捐一次。也有读者和听众主动联系到她,为西藏的孩子送去温暖。有的读者和听众因此成为援藏干部和支教工作者。
  杜文娟说这些善举只是表象的、微弱的,怎样使更多的人了解西藏,理解边疆人民,投身边疆建设,大概得有更广博的人文关怀和关照。所以她选择了以自己的方式和情感向更多人诠释雪域边疆。她说自己不是藏族人,一生一世也融入不了藏文化,但她有一双普世者的眼光,发出自己的声音,记录这段历史,是她的责任与担当。
  十余年间八次进藏,苍穹之上的西藏,不但开阔了她的视野,也提高了她的认知度,锤炼了她的性格。她为有西藏经历心存感激,更向那片高寒之地上的芸芸众生致敬。长篇纪实文学《阿里阿里》《苹果苹果》和长篇小说《红雪莲》就是献给雪域边疆的圣洁之花。
  文化艺术报记者 李济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