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是汉字的发祥地,国际上很多人对西安碑林都是顶礼膜拜的。西安是‘音乐之城’、‘书香之城’,我觉得应该再多一个提法,就是‘书法之城’。”2019年西安市两会上,作为市政协常委,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石瑞芳的这个提案,引起了本地书法界人士、书法爱好者的颇多关注。这是继“打造秦岭北麓唐诗人文景观”“让书法走向国际化”之后,石瑞芳提出的又一个站位高、视角广的“两会”提案。3月7日,西安市妇联表彰67位“三八红旗手”,石瑞芳便是其中一位。而由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道长安·墨韵芳菲”西安女书法家书法作品网络展,引来一片叫好,35位女书法家,作品形式多样,五体兼备,古风宛然,折射出大西安女子之灵气与才情。“我们就是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全面展示我们当代西安女书家的书法水平和艺术成就,推动妇女书法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大西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活跃大西安百姓的文化生活而尽绵薄之力。”
石瑞芳的启蒙恩师,是她的父亲,已故著名书法家石宪章。石瑞芳7岁研习书法,半生执着追求。有人说,她的书法儒雅中透着大气,宽博中冲和简远,也有人评价她的书法既有黄钟大吕又不缺灵秀飘逸。
回望自己的路,石瑞芳感慨万千。“那时候父亲常常督促我练笔,寒冬酷暑没有丝毫松懈,有时候犯困了,想偷懒的时候,他总是很严厉。他告诉我,只有一笔一划练出来的‘硬功夫’才是我自己的。”
对石瑞芳而言,父亲的影响是深远的,“书法这门艺术,家学影响是极重要的,除了自身的热爱,经年累月的不断坚持,排除一切外部阻力的魄力,还要有一名好老师来教导,这些因素缺一不可。”“我常常给孩子说,爷爷传给妈妈,妈妈传给你。这是一个家的传承,也是艺术的传承,文化的传承。将书法当做一门爱好容易,但成为一名书法家却是极难的事情。”如今,西安市书协的事务性工作常常占据大部分时间,但她仍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必须得练几个小时书法、临临帖,这是一辈子的事业,只有一直练才能得到精进。”
自2011年6月成为第四
任西安市书协主席至今,石瑞
芳一直致力于书法艺术的普及工作。“近年来,西安市书协开展了很多艺术创作、理论研究、队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书法进万家’也已经成为常态。在重要节日,我们还组织书法家送文化下乡,我们将走乡村、下厂矿、进校园、到军营作为一项自觉的文化惠民活动,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文化担当。”
在石瑞芳看来,西安作为一个大古都,周秦汉唐在这里写下了中华文明绚烂辉煌的诗篇,这里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由此而形成的“长安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和中国文化的DNA。重振汉唐雄风,始终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个千年梦想。
作为文艺工作者,石瑞芳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更好地传播好西安的良好城市形象。“从仓颉造字,到甲骨文、金文、大篆、行书、草书,都是在陕西及周边诞生的。如果能打造一个书法艺术博物院,对于书法走向国际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西安是唐诗之都,仅唐代诗人写秦岭的诗就有146首,如果可以邀请全国100位书法名家把这些诗撰写下来,在秦岭北麓打造大型人文景观,那对于提升西安这座城市的城市品位将有极大促进作用。”
关于将西安打造成“书法之城”的设想,石瑞芳还有很多,“在其位,谋其职。我是从事书法这个行业的,我希望尽我最大的力量,将这份事业做得更好。”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