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16日
手章
手章
  在村里居住的时候,我看到过不少手章。那个年代,每一个成年男性都有自己的手章,手章的用处如今天的身份证一般。在村里村外有许多场合需要手章,比如村里年底分红,到银行贷款,领取邮电所寄来的挂号信件和包裹一般都要用到手章。
  手章,即手戳,是指便于携带的私家印章。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贵族的铜印章。当时的铜印章是身份和信义的象征,也作为封发物件、简牍之用。后来历代书画家、文人雅士们都佩私印,这种私印形体较大,多在书画完成后钤盖。至民国时期,现代意义上的手章开始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手章的凭信意义日渐明显。
  这一时期,手章的材质以骨、玉石、塑料、有机玻璃、木质为主。形体以正方形条块、长方形条块为主。章面上多印刻有天安门、金鱼、梅花、山水,或诗文佳句等。这一为装饰,二是实用。图文向前即是手章文字正面。
  我见过家父的两枚手章,材质形体大小不一。一枚是木头的,手章呈长方体,刻的楷体字。另一枚是铜质的,这枚手章刻的是篆体字,手章柄是一个狮子形象,栩栩如生,我清楚地记得。家父特别爱护自己的手章,自己做了两个盒子放置手章。盒里面中间是隔开的,一面放手章,一面是红色的印泥,可以随身携带方便使用。手章盒也多种多样,以黑色居多,盒子盖上面印有图案,美观好看。
  小时候,看到父亲的手章,很好奇。我想自己要是有一枚手章多好啊!父亲告诉我只有成年人才会用到手章,生产队分粮食没有手章不分给粮食,供销社过节供应东西没有手章不行。而且手章上的字都是反着刻的,这样一来我对刻手章的艺人也心生敬佩。
  在村里分粮油,手章就派上了用场。一幕幕情景既庄严神圣又令人心生感动。我看到一个个户主小心翼翼地从衣服兜里拿出自己的手章,李老汉从一张皱褶的纸卷里翻出一个长方形的物体,没等别人指点,接着沾上印泥在会计指示的地方戳一下,戳的瞬间使劲很大,为的是盖上清晰的名字,结果印出的名字头朝下了,不识字的他,也没有人责怪取笑。张老汉从衣服兜里取出一个黑里透红的红布袋子,他粗壮的手指捏着自己的手章,用嘴呵口气,在分粮单子上找到自己名字一栏,仔细看好手章使用的方向,再使劲一摁,单子上印出自己方方正正的名字,会心一笑。高老汉在村里算文化人,他很讲究,用盒子装手章。每人的手章材质不一,大小不同,手章上刻印的字体也不一样,一枚枚小小的手章,蕴藏着文化元素。而且每一个人盖手章时都很认真投入,好像是在履行义务,担当责任一般显得很神圣。那时的手章用处很多,领取挂号信件,到邮电所汇款,到信用社存钱取款,以及寄取包裹等均需使用手章,手章的实用性如同现在公民的身份证一般广泛。
  我参加工作不久,在单位兼职几个月出纳,刻了一枚手章,材质是有机玻璃的,小巧玲珑,在账务登记出错时,需要在更正的地方盖一下手戳。后来在单位兼职了近十年的会计,又刻了一枚长方体的印章,和领导的手章并用,如到财政局办理请款事宜。我在办公室工作,伺候过三任局长,在他们任职期间一直保管使用他们的手章,不过,领导们的手章,不叫手章,冠名印鉴,这就是中国文化。2014年我的朋友鹏飞给我刻了两枚印章,材质是石头的,大小各一枚,一枚用于给朋友赠书使用,一枚为我藏书而刻。这两枚印章,从材质到字体,十分美观,令我钟爱。在这里应该感谢我的好友鹏飞先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邮政业务已不再需要手章,银行办理贷款只要本人签字摁手印即可,取而代之的是居民身份证的广泛使用。现在从事刻章行业的人也为数不多,有的已经改做其他行道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再佩带手章,只有爱好书画艺术或者从事艺术类工作的人才有自己的印章,而且他们的印章非常有讲究,质地也上档次,有的甚至是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