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16日
村里的创业者
村里的创业者
  城市里创业机会多,村里创业成功机会大。这不是谎言。但是如今的现象是,很多青年更愿意背井离乡,到城市里创业。留守农村创业是需要极大信心和付出更多辛苦的,但是一旦成功那将是投入少盈利多的事儿。
  我的老家在米仓山区,距离县城虽然不远,但是重山叠加,交通闭塞,村里经济一直上不去。近几年村里外出人口多,留守的多数是中老年人,他们体力有限,导致更多土地闲置,而那些土地大多数还是之前的一字号良田。有志的青年就打起了土地的主意,他们请人到深山去砍桦林木棒,来种植香菇木耳。刚好利用溪边的大片田地,田边高大的杨树形成一个自然荫棚,在村后的山上砍一些竹子搭成架子,然后在里面横竖齐整地搭上一人来高的棚架,定期从溪里抽水浇灌。一方块是木耳架,一方块是香菇架。春、秋两季木耳、香菇长势旺盛,等大面积生长好了,选一个好天气请上一些村民大家七手八脚采摘,挑选,把以往晒好的分类装袋。这些工作顺理成章,毫不费事儿。
  还有些农户充分利用房屋后面的浅坡,点种了大片的吊瓜。就地取材用细木棒或竹子搭架,用铁丝横竖规律地编成网格,吊瓜的藤蔓长起来刚好铺满整个棚架,远远看去,一片均匀齐整的碧绿,你还以为是大片长势良好的草地,走近一看,面朝天空的一色儿浓绿下面齐刷刷地吊了一层拳头大小的花瓜,类似微型西瓜,颜色浅绿,带有白色的竖排曲线形纹路,瓜形圆润可人。等到秋天熟透了,这些瓜儿都变成耀眼的橘红,外壳硬邦邦的,可是内里却是青泥巴样的糊状,村民们把它装在大的蛇皮袋里,拿到河边一通猛踩,瓜子和瓜皮就脱离了,拣出瓜皮后剩下颗粒饱满的灰褐色瓜子,剥开皮,果肉乳白厚实,自带清香,据说一斤瓜子能卖到二三十元。
  曾有一个在广州打工的青年,在工厂里面干了几年后,觉得没有前途,干脆就回乡了。他承包了村里废弃的学校院落和操场,搞起了产业化的链条型养殖。请了五六个工人,养猪、养鸡、养羊、种植吊瓜、玉米,养猪养鸡的肥料用来肥地,大面积种玉米和吊瓜,吊瓜卖钱,玉米是猪和鸡的饲料。他的羊和鸡都是散养的,销路很好远近闻名。后山大面积的浅坡就是山羊基地,晚上才需要去把羊赶进一个露天的铁丝大网里,白天直接放出去任由羊群满山坡地吃草运动。鸡又是另一面山坡,用绿色的网纱圈出一大块地方,这里有密集的树林、杂草、水塘,他还会割草撒给鸡吃,每天撒一大筐玉米颗粒在山上,以填补食物的不足。因为鸡、羊都是自由自在地满山坡地跑,所以肉厚质好,纯天然无污染。现在他可真算是回乡创业的成功者。
  还有几个青年买了运输车,做一些小生意,还学了几门手艺。比如粉刷墙壁,制作家具,垒灶搭棚,尽是些村民最需要的手艺,他也不需要到处揽活,只在村里就有事情可干,远近的村落有了私家小活儿都会电话找他。谁家要打水泥院坝,谁家要修鸡栅,谁家要重新垒灶,谁家要棚个楼,谁家要翻盖房屋,不用着急,随叫随到。村里的手艺青年吃香得很呢。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并不是一句口号。环境造福人养育人,现在流行的乡村游就是无言的明证。但只有那些深藏大山里的乡村才保持了中国农耕社会的原味,这些乡村与时俱进,但从不会破坏自然丢弃传统美德。村民热爱土地,勤劳友爱,是每一个游子最深的牵挂和抹不掉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