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流水,又一个冬至来临。秉承家乡的习俗,每一年的冬至,我们外嫁的闺女都要回娘家和家人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由于长期养成的做饭习惯,母亲调制的饺子年年都是大肉萝卜馅。
今年冬至前,我早早就给母亲打了电话,说我要把饺子换一个口味。
冬至大清早,我就去超市买回两盒大虾,还有一些佐料,然后带着孩子直奔父母家。一进院门,就看见绿油油的韭菜在暖融融的菜棚里长得非常旺盛,我灵机一动,不如以韭菜为辅菜,做一道韭菜大虾饺子。
说做就做。母亲去大棚里割回韭菜,洗净、切碎,然后挽袖和面。而我赶紧拿出买回的大虾,在开水锅稍微煮一下,捞出后趁热去皮、留肉,把肉切碎后和韭菜末混合一起,放点盐、姜粉、大料粉,稍微来点料酒除腥,饺子馅就做好了。
父亲看见我和母亲要动手包饺子了,赶紧带着孙女也积极地参与了进来。
“冬至为什么非要吃饺子呀?”六岁的女儿扑闪着那双求知若渴的大眼睛问。
父亲一边包饺子一边讲起了故事: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好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这个人不仅医术高明,而且还非常有爱心。有一天,在路途中他看见乡亲们都饥寒交迫,有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就赶紧叫其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做馅,然后包成饺子的模样,在冬至这天舍“娇耳”为百姓医治冻疮。人们为了感谢张仲景的恩情,就在冬至这天留下了吃饺子的习俗,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女儿听得津津有味,父亲话刚落,她就用稚嫩且坚定的口吻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父亲听后,连连夸奖孙女是一个好孩子。
看着父亲和女儿一起的互动,那种天伦之乐的温暖在我心中悄悄溢出。其实,冬至吃饺子对我来说,不管是哪一种传说,只要一家人团圆,就是一种稳稳的幸福。
饺子刚刚包完,姐姐一家也风风火火地赶来了。上初中的外甥女一进门就问:“还是萝卜大肉馅吗?”我说:“今年的冬至,咱们来顿大虾饺子,祝大家生活鲜鲜美美。”外甥女听了,哼着小曲高兴地帮母亲剥葱捣蒜去了。
等到安静的小院开始喧闹的时候,也是我们全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的时刻。母亲说:“这生活是需要变变口味,第一次吃大虾馅饺子还真新鲜。”父亲接过话头:“这都是咱们遇上了好时代,在过去,别说大虾饺子,就是那萝卜大肉饺子,咱农家人一年才吃那么一两顿,如今,饺子馅变得五花八门,而且想啥时吃就啥时吃,你们说幸福不幸福?”“幸福,幸福!”全家人异口同声地应答着。说起过往,姐姐也打开了话匣子,她说:“我上学那会儿,想吃饺子还要坐十二站的公交车才能到饺子馆跟前,如今,饺子馆到处都是,有时候懒得出门,用手机下单叫外卖。几分钟的时间,饺子就送到家了,这每一个变化的印记都会给我满满的幸福感。”
当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说得正起劲时,邻居家的叔叔串门来了。他进门就问:“还是萝卜大肉馅饺子吧?”喝了几杯酒脸变得通红的父亲赶紧招呼:“快喊你们家里人一起吃,这次是海鲜味的大虾饺。”叔叔一听是大虾饺,赶紧出门隔着墙喊:“老婆子,快把孙子带过来,咱们一起凑热闹喽!”
刚一会,小院里便有了脚步声,邻居家的婶子一手端着一大盘茴香饺子,一手拉着小孙子,欢欢喜喜地走进门和我们一起过起了冬至。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孩子们一边吃着饺子,一边诵读着有关冬至的谚语。刚一会,男人的唱曲闹酒、猜拳行令声也随着童声飘出了屋门。
此时的小院回荡着欢声笑语,大家在饺香的满足中一起品味着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