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师范大学网站上,可以看到贾平凹、余华、严歌苓、欧阳江河、苏童、西川、迟子建、翟永明、格非、韩少功这10位作家、诗人,有一个共同身份——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近日,这份名单上又增加了阿来。
据媒体报道,当代著名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麦家近期也成为了浙大人,成为首位“驻校作家”,并受聘为浙江大学讲座教授。麦家说,国外驻校作家已经很普及,国内还很少,作为“驻校作家”,对他而言是一次新的挑战和尝试,“也想通过这次驻校生涯,让自己的生活有所不同,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创新的意识”,麦家担任讲座教授暨“驻校作家”后,主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生的文学教育,他会定期开设文学作品赏析讲座,用作家的眼光讲评文学经典,让学生面对“大部头名著”时,多一些兴趣,少一些畏惧,培养更多的校园爱书人。
作家进入校园,成为“驻校作家”,不禁使笔者想起2000年先锋派作家代表人物马原,他曾在同济大学任教,作家梁晓声也曾在北京语言大学当教授,还有,作家阎连科曾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而王安忆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当教授更是声名远扬,其领衔任教的全国首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班自2010年首届招生以来,备受瞩目……
对作家这种文学生活现象,一些文化媒体一直给予关注,“大学中文系能不能培养作家”成为讨论的文学话题……
的确,作家进入校园,不仅意味着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作家身份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关心的是他们的高校生活,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他们能否处理好文学生活和教授生活的关系?
因此,评论界争议的焦点,主要就是这些作家在进入高校教学领域后,能不能再有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文学,能不能再搞好文学创作。无疑,这些作家已经具有了双重的文化身份,他们既是作家,又是教授。因此,他们要兼顾两方面,一方面要给读者提供满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搞好教学。他们是否能够避免这两种身份的冲突,鱼和熊掌兼得,对他们来说,这的确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在人们的意识里,一个作家进入大学生活,往往有远离社会、脱离现实之嫌。现在,一些优秀的作家纷纷进入大学,也不免让人多少产生这样的想法。记得鲁迅先生曾号召革命的文艺家要走出象牙之塔,到社会中去,到旋涡的中心里去,这样才能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鲁迅这样说,虽然是基于特殊的时代情形、特殊的政治环境背景立论,却是符合文艺创作的本质和规律的,因为,任何文学艺术都是不能脱离开社会现实的。对这一点,我们的作家似乎不应忘记。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无论生活方式、身份角色怎样变化,都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枯竭了自己的文学创造力,自己手中的那支文学创作之笔,是否仍然像阿米达的魔杖一样,能够从不毛之地唤出鲜花盛开的春天?
来源:《山西日报》作者:杜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