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从校门出来的人,都经历过各类竞赛。那时候中小学生竞赛很纯粹,既不用交高昂的报名费,也不与升学挂钩(极少数全国性竞赛除外),学生凭兴趣参加,家长也没那么焦虑。一些中小学生竞赛的“老字号”,如“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曾广受欢迎。
一旦与利益勾连,中小学生竞赛就开始变味。一方面,某些竞赛与升学挂钩,导致一些家长对竞赛趋之若鹜,心甘情愿被竞赛“绑架”;另一方面,产业化倾向让各类竞赛出现高收费,加重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近日,有家长投诉一项“伊伊英语大赛”,该大赛宣称能够“敲开”高校自主招生大门,总决赛夏令营收费高达12800元。
中小学生竞赛跑偏,其害不仅在高收费。花钱就可以买竞赛名次,花高价可以买高名次,“一切向钱看”让竞赛的严肃性、纯洁性荡然无存,如此竞赛意义何在?有竞赛就有培训,缺乏科学的、规范的竞赛培训,大多是超纲内容,干扰了学校正常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业负担。当“少数人的游戏”变成了“多数人的苦差”,问题就值得反思了。
教育部日前印发“管理办法(试行)”,对全国性竞赛活动进行规范,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办法”要求,不得转嫁活动成本,做到“零收费”,且竞赛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
教育部出台办法,给中小学生竞赛降温,非常及时。只要把牢“零收费”与“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这两道关卡,中小学生竞赛市场将会有大改观。关键是,管就管住,防止有人变通,或将竞赛转入地下。
来源:《广州日报》作者: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