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友人赠句:“相见亦无事,不见反生情。”心中一凛,若有所思。这话似有出处。清人厉鹗曾赠友人一联,与此相若:“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闲来无事,想起了这句话,就琢磨起了“无事”这俩字。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这话不全对,也不全错。人不吃喝,可乎?人要吃喝,就不能坐吃山空。不想事,可;不做事,难!人生在世,谁也不能和“事”绝缘。你不找事,事不找你?你不做事,就能无事?没吃没喝,不但是事,而且是天大的事,所以古人说:“民以食为天。”想或不想,愿或不愿,总有事纠缠:不是这事,就是那事;不是大事,就是小事;不是好事,就是坏事。忙里偷闲,忙闲都是事。即使闲来无事,也未必真无事,只是事未临头罢了。事有两可:可大可小,可有可无;可大而化之,可无中生有;可视而不见,可忽略不计。无所事事,能安然无事?无事生非,那等于寻事!在《红楼梦》里,薛宝钗调侃贾宝玉,说他是“无事忙”。想一想,大观园里,那些姐儿,哪个不是“无事忙”呢?无事才雅聚、吟诗、结社、扎堆儿,谁又能说那些都不是事呢?只要去做,那就是事!
唐人李涉诗云:“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无事,才能醉梦终日,才能登山赏春,才有“半日闲”可言。本来就“无事”,“半日闲”犯得着“偷”么?李涉却“偷”了,这便是禅。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有一首偈诗,说得一目了然:“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了无挂碍,随遇而安,日日是好日,日日都是“好时节”。
无事,不是“无事”,是不寻事,不滋事,不惹事。总掂量事,就是事;不当回事,就不是事。本来无事,自己跟自己杠上了,反倒成了事;就算是事,事已临头,惊慌失措,也无济于事。微不足道,不妨一笑置之;无伤大雅,大可听之任之。俗话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斤斤计较,鸡毛蒜皮都是事;争多论少,得多得少就是事。吃喝拉撒睡,都是事,都不是事,顺其自然可也。人生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食其力便可解决,懂得知足便可常乐。
《新唐书·陆象先传》云:“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无事闲得慌,寻事岔心慌,是事不是事,都往事里钻,无事才怪了!爱纠结、纠缠,不放手、撒手,惹下事摘不利手,不烦才怪呢!一些人吧,俗不可耐,却孤芳自赏;蠢不可言,却自命不凡;技不如人,却越俎代庖。爱在人前逞能,爱在人窝里出风头;处处显摆高人一等,时时炫耀与众不同。总刷存在感,结果呢?没影儿的事如影随形,招惹的事被事缠身。亲朋好友之间,有这种人,就有没屁眼的事;工作学习中,有这种人,就有幺蛾子的事。农村人把这种人叫“搅屎棍”。“屎”,事也!人间多少事,都是被“搅”成的。
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俗话,却似禅话,颇耐咀嚼。佛家三宝,曰佛法僧。庄严清净地,无事莫登门。那登门的,多半有事,而且不是小事,他们不是求佛保佑来了,就是求神问卦来了。除非皈依的,多半人对佛是敬而远之,求佛非所愿也,是“临时抱佛脚”也。世间不乏这样的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相往来却来了,可不就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吗?一句口头禅,道的就是禅——出自不同人之口,进入不同人之耳,意味若何,各人的心,各自揣度呗!
照顾话头,回到友人那句话:“相见亦无事,不见反生情。”还有厉鹗那句话:“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无事不相扰,相知有灵犀。不来,未必不想、不偶想、不常想、不很想。无事有心,有事惦记,那想,就意味深长了。借一句秦观的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相知不相见,无事两相安。如此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