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8年08月31日
点亮幸福的灯
点亮幸福的灯
  地以人而名,景因人而重,只有人杰,才有地灵。陕北延安有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子,曾经默默无闻,却因为习近平的“中国梦”而名扬海内外。
  细细品味纪实文学《梁家河》,我一遍又一遍被幸福地感动着。《梁家河》讲述了习近平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全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是广大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励志成才的实践教科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1969年1月,16岁的知青习近平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被分到延川县梁家河村,一呆就是七年。环境之艰苦,劳动之繁重,饥饿之折磨,这些没有吓倒少年习近平。因为他相信,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正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国时的曹丕曾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梁家河插队的知青习近平就喜欢读书。那“砖头一样厚的书”,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习近平读书涉猎广泛,爱思考,善创新,能实践。他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对他来说,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喜欢读书,心里自然就亮堂。
  社会是一本大书,梁家河教给习近平“土”学问,习近平也教给了梁家河“洋”学问。习近平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强调知行合一的人。白天考察,晚上总结,在四川考察沼气池工作收获最大。在知青落脚点的梁家河村建成的沼气池,这是延川县第一口成功的沼气池,也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创新过程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一方面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一方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在梁家河,“知青林”苍翠;梁家河的第一座水坠坝仍然是现在村子里最好、最平整的土地,这是习近平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时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实践证明,科技与政治是紧密联系的。科技搞上去了,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了,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饱读诗书人当强,少年强则中国强。正是读书带给习近平他们无限的力量。习近平说:“书里有更广阔的世界,有更丰富的知识,通过学习,人增长了见识,汲取了知识,就会变得更坚强、更强大。”在离开梁家河的前一天晚上,习近平召集社员开了个座谈会。他深情地说:“我来咱梁家河这七年时间,学会了很多东西。咱梁家河的群众无私地接纳我、帮助我,让我在这里步入社会,入团、入党、当村支书;我从这里出发,返城上大学。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都不会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办实事。习近平曾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梦想。梁家河,一个陕北不起眼的小村庄,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漂洋过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了诠释“中国梦”最好的教材,成为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站在家乡的桥头,遥望梁家河那年那盏油灯,穿越茫茫的时空,温暖陕北的窑洞,指引知青阔步前行的康庄大道,幸福之花早已绽满祖国的锦绣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