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8月24日
图章文化
图章文化
  图章是中华文化,从前不少人都要有一枚图章,以表明姓名和身份,是因为在对外文书上都要盖图章。
  最早使用图章的是皇印和官印。皇印是用最好的玉镌刻,称玉玺。个头大字体大,更有印钮以凸显皇帝权威。纽约书法家周唐轩在书写的立轴上,款识章之大有如玉玺,也似官防,是独特的创举。
  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图章。秦始皇统一中国,印章就较为普遍。在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葬,就发现有“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利仓”、“妾辛追”印章。从不同墓葬中发现的图章,其材质有玉、石、陶土、铜、金等。
  持印者是王侯或贵族,而人民多贫穷,社会地位低下,不少人连姓名都没有,也就没有印章。
  到了民国时期,仍有一些人无印章,在卖身、雇佣、卖地、卖物、婚书、休书等文书上,只能在姓名下画押,画上一个十字,亦或揿上一个墨指印或红印泥指印。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石鼓文、钟鼎文。它们和现在的文字不一样,近似象形和图案。但从篆体字还可看出一点影子。用这样的字刻印就称做图章。
  中国人对图章情有独钟,书法家、画家、金石家、文人对图章材质、形状、大小、字体都有讲究,他们能写一手好字,更能镌刻图章。雕刻图章就成了一种时尚爱好,因而个人就能有很多姓名章。在纽约张大千画展上有一张盖印纸,其上就有他的五十一枚印章。
  印章是一门学问,篆刻历史悠久。后人为了印章研究,欣赏流传方便,将蒐集的印章编辑成册,谓之“印谱”,亦称“印存”、“印集”、“印式”、“印举”等编款。
  民初在杭州有西泠印社,如今杭州有印学博物馆,这里是收集研究和学习篆刻的地方。
  印章是一种收藏,有很多人在收集印石、印章和拓印。图章的价值和材质、年代有关,如是名家刻制,又是名人使用过,价值就很高。
  最近在香港拍卖会上,康熙皇帝的玉玺以1050万美元成交,可算是天价。
  中美未建交时,不是在护照上盖签证章,而是发旅行证。将要去的城巿写在旅行证上,未写的地方就不能去,不开放的城巿也不能去,必须要住涉外旅馆,护照和旅行证要押放在旅馆。
  如乘火车,上车前要到铁路派出所在旅行证上盖章;到达另一地,出站时要在铁路派出所盖章。乘坐飞机时,进出机场也要在机场派出所盖章。如果疏漏盖章,警员必会长时间留置你问话。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写道,1991年1月12日当他看见一家外商投资上海核准后,光开工就要跑遍上百个单位盖章。国家总理讲的话离现在已有很多年,弊端并未改正,反而更加普遍严重。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共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参展国特别刻制了纪念图章供在“护照”上盖印。展馆多,人多,要盖章实非易事。除了时间、精力、体力的消耗,更要花上很多门票钱,必须不厌其烦承受排队之苦。
  在世博会盖章成了一种狂热,不少人挤在盖章桌子旁,入口被堵塞,只好将图章放在大门外入口处,任人自由使用。
  为了盖章,有人和管理员吵架,甚至有人将图章偷走。参展国花了人力、财力、物力带来最新、最好、最美的东西到中国,但不少华人观众不是来看展览,而是来盖章,令展馆人员很失望。
  纽约每年有两次国际邮展,特别为发行的邮票刻制了首日发行戳,也就有了邮戳收藏家。最早是刘和阳先生,他在邮展上盖印,还特地去外州为首日发行的邮票盖章。
  在台湾旅游的地方也都有纪念图章,陆客去台湾旅游,对盖印非常有兴趣。因无准备,只能在说明书、记事本、空白纸上盖章,日久必会丢弃。为了宣扬古迹文化,鼓励多看古迹多盖章,已有“集章活动”。盖印可参加有奖活动,凭盖印数可获奖品,或是凭记分免费参加活动。盖图章是一种兴趣爱好,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活动,也是一种收藏。
  如今台湾和日本的景点图章是世界最多的,构图也非常美。要收藏台湾最美的风景,请准备一本白纸簿,到此一游,更不要忘记盖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