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去过梁家河了,可以说我是在先有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再来读这本10万余字的纪实文学的。说实话,我也曾读过一些纪实文学作品,但唯有《梁家河》是一口气读完的,且读后意犹未尽、思绪万千。之后,我又难抑馋意,重读了其中的《难忘梁家河》《吃的记忆》《我就是一个农民》《泪别梁家河》《走进新时代》等感人篇章,越读越有味,越读越触动。
在习近平心里,梁家河是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情,这里有他难以忘却的乡贤、乡土、乡音、乡情,还有那如丝如缕、愈剪愈繁的乡愁。“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句看似朴实的言语,却掷地有声,字字戳心。梁家河的七年,让习近平读懂了“中国农村”,读懂了“中国农民”。他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这些通俗易懂的话语,是习近平在梁家河用7年时光历练后感悟而来的。也正是这份浓浓的“三农情怀”,为之后中国农村变革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中国大地,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天变蓝了,生活越来越好了。
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多年后,仍记挂着梁家河的乡亲们,在百忙之中两次回村看望乡亲们。他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父老乡亲永远是我的牵挂,多少次让我魂牵梦绕!”他记得这里几乎所有人的小名:随娃、迎儿、太平、铁锁……一见面就脱口而出。巩政富年轻时眼睛不好,这么多年了,他仍然记在心上;接吕侯生到福建治疗骨髓炎,吕侯生在山西做手术,他亲自联系当地干部照顾、垫付全部医疗费;梁耀才妻子看病,他专门寄去1000元。这些人微小平凡,但在习近平心里却情同兄弟;这些事看似简单,习近平却记挂心上,并用心做好。
2014年9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追本溯源,应该与习近平在梁家河这所学校7年的耕耘是分不开的。17岁的青年习近平在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苦共患难,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在担任大队支书期间,为方便群众、降低劳动成本,办了铁业社、建了代销店、缝纫社和磨房,带领梁家河村民和知青们打坝淤地造就良田,打甜水井解决吃水难题,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烧饭、照明问题。在梁家河的7年,习近平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群众中,艰苦的环境铸就了他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人生品格。
习近平爱读书,他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在梁家河,习近平一直保持着读书的好习惯,在他的影响下,武晖考上了延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文安驿、永坪镇下辖各中学工作,其低调务实、少说多做的行事风格,来自于当年习近平等知青的言传身教;刘永耀在大家眼里是能人,调任梁家河担任小学校长,习近平充分发动了教师的引领作用,以刘永耀为代表的乡村教师积极践行,用行动诠释了人来到这个世上,就要办好事,刘永耀就是梁家河的乡贤;王宪平是习近平梁家河思想行动的坚定支持者,随着工作的调动离开了梁家河,但他始终不忘乡土,难忘乡情,心里装着梁家河的老百姓。
梁家河影响了习近平,习近平也影响着梁家河。在梁家河的2400多个日日夜夜,习近平把自己当作黄土地的一部分,用他坚实的脚板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深厚,同乡亲们打成一片,结下了深厚情感和友谊,梁家河的淳朴民风,塑造了青年习近平宽厚敦朴的优良品质,孕育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习近平用赤子之心,给予了梁家河人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形成了梁家河精神。
七年的知青岁月,使习近平懂得了农民、农村和农业,并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三农情怀”根植于心。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因为农业农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依托,脱离三农谈振兴乡村、美丽乡村,就是凭空在筑造楼阁,根本无法实现。
走出梁家河,走向新时代。习近平走出梁家河时带着几多牵挂、几多深情,他的“三农情怀”源自于“黄土情结”,源自于他对中国农民、农村、农业的深刻理解。我们有理由坚信,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诸如梁家河一样的中国农村必将越来越美!让我们一起踏着新时代的节拍,走向新时代,共圆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