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13日
扎根厚土挺拔擎天
扎根厚土挺拔擎天
  梁家河,一个陕北小山村,习近平曾在此度过七年知青岁月。七年间,习近平由一个迷惘彷徨的少年成长为敢担当有信念的热血青年,与梁家河的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梁家河》,一本记录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故事的小册子,文字平实,资料翔实,读着亲切,引人深思。小村庄有大学问,小册子有大道理。
  梁家河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而且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也不仅是一个北京知青的故事,而且是青年才俊的“脱胎换骨式的成长”。
  习近平同志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其脚踏实地、情系人民、信念坚定的初心由此可见。植根人民之中,必成国之栋梁。七年最底层的挣扎成长,注定了习近平同志不平凡的成长起点,注定了习近平同志情系群众、胸怀天下的情怀。
  一个北京少年,因家庭遭遇的政治迫害,无奈地逃避到陕北山沟,食难果腹,于苦闷中,过早地思考了“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逃离,已无处可去!幸而有长者的忠告:“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由是,开始了脱胎换骨的转变。融入群众,团结群众,赢得群众,在为群众奉献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长着自己。终于,扎下了根,确立了修身成长的根基,在劳动生活中向群众学习,在读书思考中成长修身。从此,豁然开朗,“已没有那种凄苦之惑,或者是一种自卑之感,只是一个感觉,就是党内、国内好人越多,坏人会越少”。经过不懈的努力,无私的奉献,执着的思考,在梁家河这个贫困的山村,习近平同志于艰难中走出了自己的成长之路,入了团、入了党,还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情感不断地贴近群众,思想得到了升华,信念日益坚定。
  从“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肉”开始,通过改变一个村子、造福一村群众,“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培养了自信心”,因此,习近平同志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正是因为这样的初心和体验,以至于在当时就能说出令同伴感到震撼的话来,“人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秉承这一信念,从来到梁家河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从走出梁家河到担任党的总书记,一路走来,习近平同志把在陕北高原确立的“为人民做实事”的理念,演绎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良知。他深情地说,我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  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为人民做实事”,这乃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内涵啊,是延安精神的发扬光大啊。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读罢《梁家河》,掩卷深思。的确,梁家河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七年锤锻教导给习近平的,习近平同志把共产党的信仰宗旨实施于梁家河的实践,都给我们以深刻的精神启迪。造就习近平同志人民情怀、为民理念和坚毅作风、奋斗决心的梁家河岁月,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