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人爱唱戏,不满足于自乐班的“坐台子”,尤喜爱演戏,于是便有了能表演的“挂衣戏”,有的地方还成立了业余剧团。武屯剧团曾红极一时,是家乡人的骄傲和自豪,老人们至今还津津乐道。
武屯(原属临潼县,1987年划入阎良区)剧团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团长是广阳村邢家的邢育州,演出场地是武屯街东头路北(今电信所所在地)的露天戏园子。戏箱道具除购买的外,大部分经时任西安市“五一”剧团团长,当地宏丰耿东人王志学帮助,从“五一”剧团所退“旧箱”所得。当时的主要演员:邢家的邢兰州演须生,官庄的段明海唱净角,张太禄唱青衣,仁官的张明、街东的刘存信唱小生,绳张村张金斌唱旦角,还有街南武中谦,广西堡张德华等人。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新庄川上堡的杨彦成是李正敏的徒弟,演花旦、正旦,男扮女装,坤角戏扮相俊美,嗓音甜润,戏路宽广,名声远播。新兴焦家的焦武民(又名春祥)台架扮俱佳,做唱念打皆精,演《周仁回府》“哭墓”,《烙碗记》饰老生犹绝,为人称道。泾阳来的陈仁义唱净角,《下河东》《苏武牧羊》在武屯一炮唱红,成为陕西秦腔舞台上的名家。时人有这样的评价,说“春祥台架美、下台搂进怀,仁义声气好,扎入耳朵廓”。现年已七十多岁高龄,至今还活跃在自乐班场合的仁官村张明老人当年二十出头,在剧团演小生,《黄鹤楼》饰赵云,《游龟山》饰田玉川,《花亭会》饰高文举,做唱俱佳,受到观众称赞。当时剧团的武场面有李成安、曲志玉、刘存信、梁平福、李树勋等人;文场面有李忠教、盲人“瞎子博”、李应斌、王春贤等人。那时剧团排演了三十多台本戏和许多折子戏,除在武屯当地演出外,还到交口“腊八”会,阎良“四月八”会,粟邑庙“三月二十八”会等周边地区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
1957年,临潼县(1997年6月撤县设区)组织各地秦腔业余剧团会演比赛,武屯剧团参赛剧目为《黄鹤楼》,与雨金剧团对阵争锋。雨金剧团的文武场戏略胜一筹,但武屯剧团演员功底扎实,扮唱俱佳,服装道具鲜艳,评为第一,有望被接收为临潼县属专业剧团。后因故未果,华清的剧团被县上接收。这件盛事成为武屯戏迷们至今抱憾的一块心病。武屯剧团名振骊山角下,威扬渭水两岸,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全国禁止上演“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传统戏,剧团才被迫无奈解散。
武屯剧团存在虽然有不到十年时间,但为当地的秦腔艺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对秦腔艺术在当地的传承发挥了继往开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