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散步去上班,步行到大明宫太液池畔,看见一老妇人携俩娃玩耍,可能是姐弟俩吧,有三四岁,很是安静。我怕娃靠近水域不安全,便轻声打招呼:“小朋友好!不敢到岸边去,危险!”俩娃转过头,憨憨的模样,我即招手。俩娃见我拿起手机照相,又转身,端正了身子!“亲!”我按下了快门,当即心头一热,眼也热了。一个激灵恍然大悟:今天是儿童节呀!
走在路上,忽然想起一位著名的朋友发在朋友圈里的微信,说他们夫妇晚上睡觉,中间睡着刚满月的孙子,像星星拱卫月亮,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朋友已在奔六,事业有成,前景更佳,孙子的到来可谓适得其时,尤其是朋友的老伴已经退休,盼着抱孙子的心情由来已久,如今终于如愿以偿了。和其他同龄人一样,他们只拥有一个宝贝儿子,如今的孙子应该是宝贝中的宝贝。他们这一辈人的生活境遇自然不能和儿子这一辈同年而语,儿子这一辈呢,显然也不能与孙子这一辈同日而语。当然,这是就物质条件而言的。至于精神层面,还真在两可之间,只能“但愿”了。
谁也回避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留守儿童的存在。无论城乡,几乎所有的空巢老人都伴生留守儿童,只不过城市的比乡村的境况好一点罢了。可以想象留守儿童长大以后,他们的儿时记忆是离不开“空巢”的,对他们人格与感情的潜移默化多半也少不了祖父母的影子。这是幸或者不幸,现在还难说,我所能说的,也只有“但愿”了。但愿他们的童年,是另一种人生体验;但愿他们的体验不是一种畸形,不留太多的缺憾。截至目前,留守儿童仍然是个社会问题,个中困惑与困境正在困扰着社会,也考验着这个社会。
客观而言,我们的孩子不缺少爱,但缺少怎样爱。几乎所有的人家对孩子的爱都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尽自己所能去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没有人愿意或者主动去思考自己给予孩子的究竟是祸是福。显而易见,爱不等于腻爱,但腻爱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无法挣脱的绳索,越是腻爱,绳索勒得越紧,把孩子套得越牢。孩子理解也这样爱,不理解也这样爱,套王朔的一句话,就是“爱你没商量”。这样的爱让孩子逆反几乎是不可逆转的。譬如在望子成龙(凤)上,人谁不渴望如愿以偿呢?但就概率而言,人谁能避开事与愿违的现实呢?人生大无奈,教子居其一。对孩子太寄予厚望了,孩子的欢乐与自由反而被理直气壮地剥夺了。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教子等同拔苗助长,孩子如何能茁壮成长呢?我每次看见孩子幼嫩而弱小的脊背上承载着如许沉重的书包,心比这书包还要沉重。尤其是乖孩子,非要自己背负着书包去上学,真不知道是应该赞美孩子的懂事、早熟,还是应该谴责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的麻木不仁!
对教育的诟病不是一天两天了,减负的结果是孩子负担越来越重。过去择校只限于高中,如今已蔓延到幼儿园了;过去补课是为了高中落榜生重拾希望,如今补课已悄然渗透到学前教育了。胎教不是“补课”吗?孩子牙牙学语就教孩子背诵英语字母,不荒谬吗?都美其名曰为了孩子,难道真没有人意识到这样做的结果并不美妙吗?恶性、无序、无理性、无厘头竞争,除了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和成长过程中的成本,对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帮助吗?孩子究竟学了多少没用的东西,甚至有害的东西?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呼唤,可是声音被聒噪的教子育儿杂音所吞没。鲁迅先生说过:“救救孩子!”谁来救救孩子呢?
或许在儿童节这样应该欢乐的日子扯起这样的话题有点别扭,有点不合时宜,但我坚信,这个话题未必就是杞人忧天。至少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会有儿童节?儿童节的应有之义是什么?给孩子一个真正快乐、自由、轻松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真的很难、很遥远吗?爱孩子不是一句空话,唯有爱是不够的,怎样爱,给孩子什么样的爱,恐怕比所谓的爱更有意义吧?不能掉以轻心呀,毕竟孩子的未来才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未来,也是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