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禅”,一般人总觉得高深莫测,或以为虚无缥缈,玄乎其玄,好像离我们很远,至少是无关。其实呢,“禅”就在身边,就在眼皮底下,就在开口说话之时,就在一闪念、一呼吸之间。所谓礼尚往来,那所谓“礼”里,禅就像幽灵一般,时时依附,挥之不去。
禅,恕我歪解:有话,不说,不直说,不好好说,不往明白了说,偏云里雾里,偏曲里拐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才妙哉!至于所云、所指,全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悟、觉悟、顿悟,再加上猜谜语的“猜”、胡乱蒙的“蒙”。唐人贾岛诗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很美,但也很“禅”。童子似答非答,跟废话差不多。这事发生在文人笔下,就成了雅事佳话。雅俗共赏,俗里的“禅”更多。所谓客套话,其实就是言不由衷,不能当真,不能不当真,不能全当真。譬如路上两人相遇,一个说:“我给你拜年去!”一个说:“不客气!”话里都有潜台词。彼此默契,也可能不默契。能否当真呢?能,不能,天知地知,却未必自知。这不是“禅”吗?儿时在乡下,乡人应答,指天说地,话里有话,话外有音,禅机四伏。国骂里指桑骂槐,可谓骂禅。婆媳不和,婆婆指着鸡一边撒食一边说:“不下蛋,光知道吃!”分明是埋怨儿媳不生娃嘛!哈哈,禅呀!
为人之难,就难在“禅”。什么事该说?什么事不该说?轻重拿捏,是非区别,黑白分辨,好恶取舍,都得靠自己琢磨,这就难免被误解。何以“沉默是金”?禅机自参吧!有位高僧曾赠语贾平凹:“系心一处,守口如甁。”此即禅语,禅机伏焉。贾平凹曾手写八字给我:“大人小心,圣贤庸行。”他人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无可,无不可。高人即使勘破,也不说破,会心一笑。禅嘛!
人在场面上混,都混出“禅”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因为人喜欢人话,鬼喜欢鬼话。人话逆耳,未必人人愿听,也未必都能听进去;鬼话连篇,却常常蛊惑人心,因为人爱听。秦赵高指鹿为马,是确信人人都懂得说真话的后果。安徒生童话里的“皇帝的新衣”,与指鹿为马如出一辙。官场上察言观色、溜须拍马、曲意承欢、阿谀奉迎、投其所好、见风使舵等等吧,都透着“禅”,精于此道者,必有“参禅”的本领。一些人拍马有术,还有经,无不与“禅”不谋而合,此中“禅”道,可参可悟,就是不可学,也学不来。一些人满嘴奉承话,却令上司大皱眉头,就因为缺少“禅”的慧根,或者说脑袋差一根弦儿。就差一根,那弦外之音死活听不明白,奈何!
亲朋往来,“禅”如影随形。至亲若父母,若子女,不说爱不等于不爱,这就要猜。习惯成自然,也可想当然,故而往往无须去猜。逢年过节该送礼,这个“该”相当于“必”,却不等于“必”,此中就有“禅”耐人寻味。不送礼,也能找出一套说辞来。所谓孝道,排斥不孝,却不能杜绝不孝。亲戚之间,讲究更多,算计也更多。所谓礼尚往来,几近于等价交换;所谓投桃报李,有的发乎心,有的则未必。送礼多半如炒股,几乎人人都有人情股翻番的心理预期,能否如愿以偿天知道。朋友之间缺少亲缘纽带,利益输送与置换更直接些,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呵呵,都怀揣一个“禅”!
情人之间,禅意盎然。人际关系中的所有“禅”一旦进入男女之间,便发酵、升华,妙不可言。我不说,你猜!眼神,脸色,口气,都是禅。猜着了是爱,猜不着呢?起码是遗憾。“云破月来花弄影”,暧昧而美,让人想入非非,这是“花之禅”嘛!“此时无声胜有声”,物我相忘,臻于佳境,这是“声之禅”嘛!“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是“泪之禅”嘛!
欲言又止,点到为止,此亦“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