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走进人们的生活有几年了。期间它的诸般经见让人慨叹让人唏嘘:或因匆忙忘了携带手机,或因电板乏力自动关机,或因恋久眼涩发干……当然不包括苹果公司的降速门。即便短暂的分离,即见坐卧不宁与烦躁不安,整个人如同丢了魂儿,仿佛世界的弃儿与人间失联——低头族遍地,满世界撞眼,整整一个手机控的现代画面。无需预言,颈椎病将是人类下一个普遍存在的病患。手机与人类的情状,用个形影不离形容可谓贴切!
尽管有微友称微信兼具日志的功效,记载了每个人的芳华岁月。我基本认同并践行着这一观点。让人纠结的是,铺天盖地的微信,有人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千夫关注的“公知大V”、博眼球哗众取宠的标题党,专拣生活里的破柿子烂西瓜说事儿,好像占绝大多数的正品果蔬可以被蔑视、忽略、边缘,倒是破柿子烂西瓜成了主角。在这等人的眼里,天下只有夜晚没有白天;更可怕的是那些人云亦云的主儿,在某一突发事件真相尚未定谳之际,火上浇油,推波助澜,把个热卡不足的小火堆非得煽火成冲天烈焰。待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事实与其当初的站队大相径庭时,他们从未反思过失,反倒呈现一脸被蒙蔽貌似无辜的模样。至于当事人因其当境不过脑子传播不实之词所承受的伤害,一概与自己无关,更不知道自己欠着受害的当事人和这个社会一个道歉!当然,也有人晒吃晒睡晒所到的景点,自然情态,千姿纷呈;有的甚至深喉般潜水,半月十天难得一次冒泡露脸,在通讯录上只有僵尸的名分。
如同前段,一平台将我近二十年前写的一篇对社会构成细胞——家庭寄望与期许的散文《夫妻有道》上帖,即有微友指“书生一见,空谈误国”,且举喻伟人数度婚变。如此抬爱,诚惶诚恐之余,思忖文章千古事,点滴当精心。心知任何一种解读,无不打上解读者人生履历与体验的烙印。经历的不同自有仁智所见的不同!
记得平凹主席在一次培训会上讲,微信虽小,反映的却是发微信人的学养与格局(大意)。是啊,在这个人人皆可诗人、专家、编辑、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只要你建了自己的微信圈,类同你办了一份报刊,自设了办报办刊的标准,你所选发转发的桥段最能体现你的胸襟与眼见,难免会暴露出你的学养与文化积淀!
我的微信里有近80个群,多数因没有时间刷屏浏览且潜水极深而心抱缺憾,也曾试图退群减轻自己和手机的负担,却被发现而招致严厉的呵斥。只好掰不开面子地重返,继续潜水如前。
可以肯定,微信里不乏经典,但更多充斥的是缺乏系统碎片化了的浅阅读心灵鸡汤,与孩子们学堂里清心静坐中的学习和系统化教育有着天壤之别。
我只想说,微友啊,悠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