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22日
通过专业、系统的方式为民歌的保存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专业、系统的方式为民歌的保存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陕北民歌大赛
  安塞民歌
  尚飞林(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
  其实陕北民歌一直很热,其中延安时期13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这期间有很多的音乐大家来到陕北,采风、搜集整理民歌,让陕甘宁及山西、河北、内蒙等地区的民歌聚集到陕北。陕北民歌实际上包容了很多其他地区的民歌的元素,所以陕北民歌在那个时候就很火,许多的秧歌剧、合唱、进行曲都是陕北民歌改编的,在全国各地传唱。例如陕西省音协第一任主席关鹤岩带领词曲作家到陕北采风创作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工农齐武装》《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风靡全国,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推动。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陕北民歌取得大的发展,正是因为有这些前辈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
  去年年底我们举办了一次陕北民歌的比赛,仅报名者就有一千多,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一个地域性的民歌能有这么高的参与度,就足见陕北民歌的受欢迎程度。在优秀歌手脱颖而出的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有很多。民歌发展到这个时候,面临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就是歌手对自身的综合要求;另一方面是创新。
  现在的歌手比赛越来越多,但举办的目的和意义越来越不够清晰明确。省音协举办陕北民歌比赛就是要发现陕北民歌传承人,比赛最终拿到奖的那个人,一定是要向着陕北民歌传承人的方向去培养。要传承就要去“博物馆”学习,学习传统的东西,唱出来的味道才能足。不要求每个人都唱得像王向荣,也不可能都像马子清、朱光亮这些老艺术家,但作为传承人,至少应该模仿老一辈艺术家,达到韵味十足的地步。作为发展人,最重要的是创新,可以有民歌的元素,但更多是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创新。总书记也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就是创新。对于陕北民歌的保护、传承、发展三个层次,发展是最难的。发展就是要创新,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灵魂,所以现在摆在陕北民歌面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创新。

  陈勇(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
  2013年,西安音乐学院成立陕北民歌专业,这也是中国十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中唯一的陕北民歌专业。我们对陕北民歌演唱专业的设立和发展是基于地理、时代、人文等多向度、多层次综合考量的。首先,学校自身的发展理念就是特色发展,陕北民歌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存在,和学校发展理念一致。第二,陕北音乐文化的发展实际上伴随着共产党的成长的历程,发挥着文化堡垒的作用,与新中国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脉。第三,改革开放以后掀起的“黄土风”,是一种对文化的复苏,西安音乐学院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陕北民歌、陕北文化,再一次在中国刮起陕北风。
  西安音乐学院是西北五省唯一的音乐专门院校,黄土文化扎根在这里,我们有责任去挖掘、整理、传承、思考陕北文化,整理遗留下来的、或者是我们在过去没有听到的传统的民间深处的声音,发现陕北民歌舞台演唱的人才。
  陕北民歌专业成立近五年,课程除了和民族唱法同样的专业课之外,还有针对陕北民歌特点制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目前就整个招生和毕业反馈情况来讲,有一定的效果,国家大剧院已经进了三次,还走进春晚、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一些重要的演出,包括给各国元首的展示等等。
  学院还打造了陕北民歌舞台剧。因为任何一种独唱形式想要达到更高层次的表现,都必须借助戏剧这样一种艺术综合体来展现,把演唱、戏剧、美术、舞蹈融合到一起,向着艺术规范化的道路前进。让学生参与到如《米脂婆姨绥德汉》这样带有人物、故事情节、表演的整剧中来,可以让他们在演唱更多曲目以外,实现系统的、完整的学习。
  我们培养的不是发声、技术、技巧,而是不断提高学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达力、艺术判断力,用综合素质提升我们陕北民歌的艺术性和传唱性,使土生土长的陕北民歌达到一个艺术层次的理解或者展示。这也是民歌专业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经过全面系统现代音乐教育的艺术家,把原生态的陕北民歌经过自己的艺术修养进行凝练和理解,再次展示在更多人、甚至是世界的舞台面前。

  乔建中(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重视民歌,想培养一批新型民歌手,是必须要做的。目前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怎样让民间歌手一方面在文化修养方面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又能保持他们的风格。我认为以传习馆的形式来推动是一个合适的方法:大力提高那些能够保持陕北民歌原貌的歌手的地位,让社会认识到他们的价值,之后才能促使年青一代去学习。
  西安音乐学院从2013年省教育厅批准可以办陕北民歌的本科班,每年降低文化课的要求招3-5个学生,今年第一批陕北民歌班学员已经毕业。学员比起刚入学时的状态都是有所提高的:一是掌握的曲目多了,经过4年的学习,普遍学习了50首左右,最多的达到100首以上;第二,有了学校这样一个平台,演出机会多了,演唱实践有很大的提高;第三,在声音上,老师做了一些调整,让学员在保持风格的同时舞台表演水平有所提高。
  这批学员都是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一定造诣、一定影响的民歌手,针对他们的教学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老师并不敢把专业院校的技术方法过多地用在他们身上,怕学得太多本身的风格就没有了。这就有很大的矛盾。
  现在,国家应该在相关学术理论研究方面花更大的力气,认真坐下来,做一些比较深层次的传承保护的理论方面的探讨,总结出好的经验推广出去。专家、学者、传人在观念上、理论探讨上、身份认定上等等,都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探讨。现在我们的机制已经形成了,但是落实方面还比较表面化,有点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