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22日
结语
结语
  “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无法解忧愁。”陕北民歌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与普通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而久唱不衰。陕北民歌手肩负着传承陕北民歌的重任,他们通过演绎陕北民歌,诉说着生活中的快乐与悲伤,幸福与艰辛。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陕西省文化厅及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办过多次“陕北民歌大赛”,榆林市从2007年开始举行“陕北民歌艺术节”,陕北各地大大小小的民歌比赛蓬勃发展,为民歌手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多种平台,也刺激了社会大众对陕北民歌的关注与热情。2008年陕西省政协会议中王向荣等人提案“让陕北民歌进入中小学课堂”;2009年,安塞等地已经开始有学校将陕北民歌列入课程表;2013年,西安音乐学院开设陕北民歌本科班……这些喜人的景象都是陕北民歌发展过程中的“强心剂”。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各位受访者的描述中看到,陕北民歌的发展中存在众多隐忧:保护与创新的问题如何平衡?民间性与专业性怎样协调?在“明星歌手”的背后,怎样进一步提高大量底层民歌手的生活质量和艺术水准?在舆论方面,应该怎样实现一方面树立“模范”,一方面避免浮躁?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上,相关部门的主动作为意识是否有待提高?
  尽管有欢欣,有忧虑,但通过此次对陕北民歌相关从业者的一系列探访,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在这片热土之上,依然有无数人沉醉于陕北民歌的魅力,更有无数人在为它的传承和发展而呕心沥血、不懈拼搏。固然,在当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许多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被边缘化,但根植民族文化血液的深厚魅力使陕北民歌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今天,它已经迈出了破茧成蝶的第一步。让我们共同努力,去促成和见证它的真正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