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22日
文化学者:民歌发展需要创新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
文化学者:民歌发展需要创新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
  陕北民歌登上央视
  西安音乐学院“永远的信天游”音乐会
  陕北民歌走进国际青年艺术周
  “跨界”开辟出民歌新路子
  陕北民歌情景歌舞剧《黄河歌谣》
安塞民歌
  孟宗(陕北民歌泰斗级教育家)
  随着改革开放,陕北民歌近几年和其他行业一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黄土地上,人们最爱唱、最迷恋陕北民歌,现在正是陕北民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陕北民歌手目前可以分三类。一类是标杆性的人物,他们能够经常在大荧幕上演出,知名度较高,演出收入比较丰厚,但这类人属于少数。第二类是在央视上露过面的、获过奖的,如在星光大道、幸福账单等节目中,这类歌手会经常出现在地市音乐会上,他们的收入也算可以。第三类是那些唱陕北民歌最广最活跃的人,他们生活在基层,在民间活动的比较多,红白喜事上会有他们的出现,虽然活动场次比较多,但是收入并不丰厚。所以,近几年出现了很多陕北民歌手争着上央视的情况,登上央视待知名度提高了后,出场费就按倍数增长,这类人在唱陕北民歌的人群中占了大多数。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拜师仪式,这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名人效应,和我们认知里的“师徒”是有一定差距的。陕北民歌要更好地传承发展,民间传承是一个方面,政府组织就是另一方面:譬如各地的文化馆能否定期组织民间老艺人教一些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民间老艺人的韵味、腔调很是值得喜爱陕北民歌的人去学习的。政府能否多组织创办陕北民歌义务培训班,让培训受众更广?政府能不能多举办一些新作品演唱和比赛活动,可能会挖掘出更多新的陕北民歌?这些引导和支持都很重要。
  从演唱的曲目上来说,目前还是以过去的民歌为主题的比较多,新创作的作品还是比较少,脍炙人口的作品没有很多,这与当前生活条件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生活节奏的变化、人的观念变化,过去的很含蓄的爱情歌曲渐渐转变为现在的直截了当。但即使生活改变了,搞创作的人还是要到生活中去,去了解生活,有了生活才能知道生活中的人是怎么想的,了解了他们,写作才能够更好地下笔。

   贺艺(著名作曲家)
  目前的陕北民歌发展,具有群体性和群众性,并且已经形成了大的阵营。陕北民歌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已经唱了许多年了,并且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比如那些从陕北民歌大赛经过层层选拔走出来的三届十大陕北民歌手,他们到处演出或办培训班,基本都属于职业歌手了,这个群体的年收入10万至20万不等。第二种是一些正在学习陕北民歌还没有形成气侯,处于半工作半学习状态而又想当民歌手的群体。他们正向这方面在努力,但不一定能成功。最后一种是爱好自娱自乐的一些群体,这个群体的特点是年纪较大。
  陕北民歌的传承发展需要政府主导、专家指点、群众参与和传承人担当。身为作曲家,我自身对于陕北民歌创新发展的手段和方法尤其关注,我总结的几个关键词是:填、改、扩、编、创。
  填,指的是旧调填新词,这是民间通用的方法;改,就是将一首原民歌加头、变尾、改中间;扩,就是根据词的需要将原民歌上下两句扩充;编,就是将两首不同的歌根据词的要求合编在一起;创,指的则是用陕北民歌曲调作为素材或动机,而发展变化创新成为一首新的有陕北风格特色的完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