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22日
民间推广者:为民歌市场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呼唤优良的政策环境
民间推广者:为民歌市场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呼唤优良的政策环境
  陕北民歌走入了更加广大的舞台
  刘德明(陕北民歌大舞台创始人)
  我2014年投入全部积蓄创办陕北民歌大舞台,给体制外漂泊的歌手一个生存栖息的地方,培养出一大批人才。陕西音乐奖十大民歌手中有七个来自陕北民歌大舞台,陕西文化厅举办的陕北民歌大赛前十名中有四个是来自陕北民歌大舞台。
  近些年陕北民歌手越来越多,这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另外也因为陕北民歌可以挣钱了。歌手的演出费用由原来二三百一场提升到三五千一场甚至上万一场。五六年前,很少有家长会同意十来岁的孩子唱陕北民歌,现在有上百号的小孩在唱陕北民歌,家长觉得孩子唱陕北民歌有前途、有发展、很有“面儿”。但目前陕西的陕北民歌手,专业的、业余的加起来不下一千人,一年能挣上百万的寥寥无几,挣几十万的也少得很,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还是处于贫困线以下。这两年因为市场需求量增加,情况稍有改善。
  陕西本地人前来消费观看演出的人很少,观众主要以外地游客为主。通常四五月是演出旺季,每天安排两三场,有时候也会加场。每场演出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人是消费的,初期完全入不敷出。明年可能会轻松一点,因为碑林政府给予了一些补贴,另外明年租金也会降低一些。
  陕北民歌大舞台是全国首家专业做陕北民歌的平台,对于市场也在探索,目前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几方面:一是有场地,缺演出。原来很多省市级生产的规模宏大、人才成本过高、特色不够鲜明的节目已经不符合现在的市场。另外陕西旅游系统跟文化系统是脱节的,文化系统对节目的要求是弘扬艺术,而旅游系统需要的是发挥特色。
  目前陕北民歌大舞台的处境比较尴尬,之前我们跟相关部门沟通过,希望能够被纳入惠民演出的项目,但是没有成功。因为西安方面表示我们做的是陕北文化,不是西安市的任务;而榆林、延安方面认为我们是西安的企业。
 
  李朝阳(“塞上天籁”音乐品牌、朝阳艺术培训中心创办者)
  我们对陕北民歌的普及还不够。现在的孩子都是听流行歌长大的,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喜欢陕北民歌,有个别孩子条件相当出色,嗓音特别好,他们也愿意学、愿意听,也崇拜老一辈唱陕北民歌的歌手,我现在就带了几个唱得不错的孩子。
  目前,陕北民歌缺的不是表演人才,而是创作团队。有的歌手过来过去就那么几首歌,“吃冷饭”。像星光大道是一个很新鲜的事物,但后面的风格就开始雷同,光是服装上就没有很大的突破。现在老作品回炉改编的太多了、太乱了。我们要把网撒开,各种不同的作品都要挖掘出来。我们要接受各种风格不同的陕北民歌的唱法,像摇滚、美声、rap等。现在对陕北民歌挖掘整理得还不够,创新也不够,整体来说,还是缺作品。
  陕北民歌首先要有科学的发声,这样才能延长歌手的寿命。陕北民歌不能光比高音,一首歌下来脸红脖子粗,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陕北民歌手必须要懂理论知识。我们不能一味地创新,也不能一味地发展,要取两者之间的精华,要把陕北民歌渗透到各个领域中。歌手不能成名就膨胀,要静下来,名声和实力要相符,不能像气球一样往上飘,要像风筝一样永远有绳往后拽。随着名声的提高,自己的实力也要加强。

  王建宁(星光大道周冠军、陕北民歌保护传承基地创始人)
  基地主要做三件事,一是挖掘整理,通过我们的团队和专家团队下乡去把以前传统的、古老的曲目故事通过包装打造推向舞台。二是创新,把这些古老的文化,传统歌曲挖掘整理后,再通过重新编曲等创新手段,把老祖先留下来的财富真正打造成全新的艺术品,让这些歌曲能让人耳目一新又不失传统。三是发展,通过努力,让更多人能喜欢陕北民歌,尤其年轻人。
  民歌和流行文化的结合是一种大势所趋,也是社会在不断进步的一种表现。我们不可能一直消耗老祖先留下来的财富,只有不断在原有作品上创新,不断地让更多的年轻人去接受,直至喜欢,我们的陕北民歌文化才能不断延续、传承下去。
  未来,我要通过陕北民歌与流行、通俗元素的结合,不断推出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大家,回馈给社会。也要通过陕北民歌保护传承基地团队的努力,争取每年让10到20位优秀的歌手走上央视或者地方卫视的舞台,让陕北文化、陕北民歌真正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