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01日
红色记忆
血与火的见证
血与火的见证
  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鲁艺的美术家们用手中的刻刀作为武器,积极投身到抗战宣传动员的队伍中。他们笔下诞生的作品,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抗战热情,有效地宣传动员了人民群众参加到波澜壮阔的斗争中。
  彦涵(1916.07.23~2011.09.26)江苏连云港人,是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版画家。1938年进入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同年年底随鲁艺木刻工作团赴前线进行抗日宣传。
  彦涵的木刻版画《不屈的人们》创作于1942年。这一年是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最为艰难的时期,敌人调集四万兵力,从太行山北部开始“铁壁合围”。彦涵作为鲁艺木刻工作团的成员一边用枪与敌人搏斗,一边用刻刀记录了一幅幅战场上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鲜活画面。
  作品讲述了在一次日军大扫荡中,由于连续多日的急行军,我们一些负伤的八路军战士因为体力不支被日军俘虏了。日军向战士们喊话道:投降的头朝左!话音刚落,刹那间,我们的战士齐刷刷地一下将头甩向右边。日军把我们的战士们押到太原兵营,全部杀害。彦涵被战士们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染,将我们英勇的八路军宁死不愿投降的民族气节凝刻在这幅画面中。
  在太行反扫荡战争的岁月里彦涵和鲁艺木刻工作团的成员创作的一幅幅抗战题材作品,不仅激起了我抗日军民对日寇的同仇敌忾,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发挥着战斗的作用。1945年4月9号,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彦涵及鲁艺其他木刻家的作品,并刊登了《木刻帮助中国战斗》的文章,认为中国的木刻是可以发挥抗战作用的。抗战时期鲁艺的木刻多次走出国门在苏联等国家展出。
  鲁艺的木刻家给我们留下一幅幅鲜活的、血与火的历史画面。这方寸天地里记录了历尽艰苦磨难,付出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艰辛历程。这一幅幅历史画卷经久不衰,昭示人们:铭记历史,呼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