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4日
红色记忆
斯诺的红色之旅
斯诺的红色之旅
  最初对于斯诺的认识起源于毛主席红星八角帽的照片。照片中的毛泽东神情自若,英气逼人。1936年11月14日,这张照片在《密勒氏评论报》上一经发行,便像燎原的星星之火,毛泽东和他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迅速传遍了世界。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埃德加·斯诺,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埃德加·斯诺,1905年出生于美国中部的一座城市,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在当地崭露头角。1928年7月初,年仅23岁的斯诺离开美国,为“寻找东方的魅力”,以记者身份来到中国。在最初几个月里,他听到许多有关中国共产党的传闻,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记者特有的判断力,敏锐地察觉到,在夸张报道的背后,一定有鲜为人知的真相。
  1936年7月13日,带着无数的疑问,斯诺在中共地下党的护送下,历经重重险阻,终于来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今志丹县),陕北省苏维埃政府迎来了它的第一位外宾。7月16日夜,毛泽东会见了斯诺,两人进行了第一次的正式谈话。毛泽东对于斯诺提出的有关抗战时局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而精湛的论述。他得出的结论是“日本必败,中国必胜,中国当前的任务是收复全部失地”,他还耐心解释了中共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政策。毛泽东坚定的抗日决心,清晰的抗日战略给斯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陕北简朴的窑洞里,毛泽东和斯诺,在以后四个多月的时间里,进行了数十次彻夜长谈,结下了深厚友谊。
  在保安期间,斯诺还同张闻天、秦邦宪、林伯渠等同志进行了多次交谈,并访问了红军大学等单位,搜集了大量有关中国革命和长征的一手资料。
  这些不平凡的经历,使斯诺在思想感情上发生了极大变化。他对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的领导人有了真挚的情感,也对于在革命战争浪潮中的中国有了深刻、正确的认识。而斯诺首次的红色之旅却即将画上句号。为期四个月的访问结束后,他秘密返回北平,决心把这些日子的所见所闻写成一份公开、客观的报告。在对采访稿进行整理、归纳后,于卢沟桥事变前夕,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编写。1937年10月,这本书在英国伦敦首次出版发行,引起了极大轰动。不久,这部著作就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出版发行,一时间风靡全球。1938年2月,受国内政治局势影响,《红星照耀中国》用了《西行漫记》这个隐晦的名字在上海公开出版。犹如深海中的一枚鱼雷,《西行漫记》的发表,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封锁。在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真相后,更多的有志青年冲破沿途的阻碍,纷纷奔赴陕北。
  1939年9月下旬,斯诺再次来到陕北。这一次他访问的是延安。虽然只有一个多星期,但他感觉到了全民抗战给延安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此后的三十多年里,斯诺曾多次访问中国。他以数十年如一日的独特风格,向世界各国介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和他的作品也成为中美关系友好发展的催化剂。那段难忘的红色之旅将永远彪炳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