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4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33期)
合阳跳戏
合阳跳戏
  合阳跳戏又叫“跳调”“调调戏”“调戏”或“锣鼓杂戏”,是独存于陕西省合阳县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地方剧种,属于社戏性质,演出时没有唱腔,不用弦乐伴奏,只用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演出者用“吟”和“说”完成“唱”、“白”任务,与观众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较机械的古代汉族舞蹈动作。跳戏剧目,多为三国、水浒、西游、封神、杨家将等以武打见长的内容,也有如《玛瑙杯》一类的,被称作“文跳”。跳戏剧本台词简洁,雅俗共赏,多为四句七言。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之一。
  跳戏起源于西周,是军傩《大武》的遗存和演变,但从表演形式上看,跳戏继承了元代杂剧的风格,又保留了古代傩舞的某些成分,与宋代的“队舞”也有相似之处。合阳跳戏以吟代唱,不论男女,唱腔皆如吟诗诵词,仅有几种简单腔调。生、旦、净、丑均用本嗓,借抑扬顿挫区别喜怒哀乐;唱段或长或短,皆无复杂旋律,主要靠鲜明的舞蹈动作刻画人物形象,对白、唱词很少。跳戏没有弦乐伴奏,主要用打击乐,设农村社火大鼓一面,大经锣两面,大铙钹一对,小鼓两至三面。文场乐仅有大唢呐一对,专为上场、踩场、下场伴奏。跳戏分哑跳(广场跳)和上台跳两种演出方式,接下来便是“打台子”的武打戏。本戏开演后,武角上场先上势,踏遍舞台四角,踩够五十六个鼓点,再坐帐或升堂。文角上场亦要“踩四角”(踩场)。“上势”“踩场”和“跑场”都有一套固定模式,是跳戏的基本功。
  跳戏是群众性的演出活动,一年一度,春节例行演出。大年初一下午,各社敲锣打鼓,名曰“打旦子”,以制造气氛,鼓动村民,促使“祖家”(社戏负责人)出面组织演出,商议经费筹集等事宜。正月初五,不等黎明,“好家”(演出名角)抬上锣鼓,在本社各户院落内“打旦子”,俗名“镇穷鬼”或“破五邪”。当天下午便进入了“牛锣队”阶段,各社把锣鼓集于村之中心,划定区域界线,各占一方,对赛敲打,互相激励。次日开始广场跳,上、下午各出一次,每次按村庄大小,分社多少决定出跳场次,每社至少要落一个场子。
  跳戏对研究我国戏曲发展史、舞蹈史和民间风俗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现在,合阳跳戏正面临着后继乏人和失传的境地,急需抢救保护。合阳跳戏现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