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阴迷胡是陕西华阴当地的一种汉族戏剧艺术。华阴县是最早出现迷胡剧种和最有影响的传承地域之一。华阴人过去一直把当地的“迷胡”叫曲子,或小曲,可见它还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戏剧。“地摊子”是华阴迷胡最有典型性的演出空间,俗名也叫“板凳曲子”,多弦乐伴奏,其特点为叙事性的套曲演唱,因此也叫清唱曲子。
受宋代弹词、赚词以及元曲、杂剧的影响,在保持“地摊因其为叙事性的套曲演唱子”基本表演形式的前提下,部分开始向“高台”表演转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程式。华阴迷胡的传统剧目繁多,多为口传,流传于民间的坐场剧目至少200多个,常演的也有100多个。题材多为旷男怨妇、恩仇离合的爱情故事,内容多贴近社会生活和平民感情。迷胡舞台剧目的移植和改编创作在近几十年中,取得了明显成果。华阴迷胡总的风格趋于柔美细腻,便于抒发内心感情。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多用于文人雅士茶余饭后的自娱消遣;第二类是江湖曲子,多为艺人卖唱时所演唱,文词比较通俗,代表性剧目有《杜十娘》《孟姜女》《李亚仙》《张连卖布》《二堂献杯》《刘备哭灵》《临江驿》《孟姜女》《杨龙开弓》《借亲配》等,演出的现代舞台剧有:《莺山春雷》《杜鹃山》《归队》《社长的女儿》《五斗糠》《槐树庄》《两棵铃》《粮食》《红心朝阳》《海港》等。新中国成立前后,华阴境内地摊子型的“清唱迷胡”班社多达上百个,其中如赵坪、南营、康营等村的自乐班社至今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解放后,华阴县城区成立了“迷胡活动中心”,省上成立了迷胡剧团,使迷胡得以发扬光大。
华阴迷胡,旋律优美,引人入胜,其思想内容抑邪扶正,追求真善美。这在陶冶人们精神情操,营造社会和谐方面,有一定的积极育化作用。华阴迷胡现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对这一剧种的及时保护和开发,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