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10日
文化走出去要有“用户思维”
文化走出去要有“用户思维”
  从历史上看,中国曾处于文化强势地位,彼时我们面对海外受众,抱持“化成天下”的“老师思维”。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我们又经历了较长时间虚心学习外国文化的“学生思维”。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交往日益繁密,以更加平等的、平常心的“朋友思维”在海外开展文化交流的做法渐成日常。例如,中国每年在海外举办文化节庆、艺术活动,不断开拓文化机构、机制、平台、渠道,与各国民众分享中国语言、文化、故事和产品。一大批中国优秀作品正走进海外市场并获得好评,成为各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关注的新焦点。
  然而是否有了“朋友思维”,中国文化就一定能在世界上取得应有地位和影响力呢?并不尽然。在交流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怀着极大善意和努力准备的“文化礼物”,在海外还是会遇到很多实际挑战:出口译介的书籍,有时因为内容艰深、缺乏针对性而难以推广,涉及法律、历史等“硬内容”的作品,销售成绩仍难匹敌当地原有的片面扭曲之作;出口电影、电视剧以及合拍影视作品,有时因为营销策划不够甚至译配不准确无法大热;丰富多彩的演出展览,有时因为背景陌生、缺乏艺术理论支撑、传播渠道不畅难以影响到主流评论界;送出的非遗、文创和土特产,又常常因为视觉设计不新颖、技术品质不到位、知识介绍不完整而成为“土气”的象征。简而言之,对文化传播来说,仅仅有“朋友思维”,满足于在小圈子、老用户、老好人里找知音并不足够,还须有面向更广社会、科学管理生产的“用户思维”,努力走近更为挑剔的年轻用户、时尚用户,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形成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影响力。
  蒋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