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3日
西安相声会馆的本土化运营调研思考
西安相声会馆的本土化运营调研思考
  2012年,位于西安城墙西南城角的民营小剧场西安天禧苑相声会馆正式成立,马腾翔任班主,罗晓亮任运营总监。同年,注册资金106万元的西安天禧苑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现有驻场相声演员马腾翔、李小龙、祁峙、全少辉、史野、赵帅等20人,每周一至周日晚上都有相声专场。该剧场自2012年成立至今,逐渐培养出一批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形成了扎根西安本土化演出风格的小剧场运营特点,也成为了古城西安西南城角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作为一家经营性的民营小剧场,天禧苑运营是把剧场交给了团队,把团队交给了市场,在市场考验中艰辛探索中为社团生存找到了一条本土化发展的道路,并逐渐在西安的市场站稳了脚跟,形成了天禧苑文化品牌效应。近年来,笔者对西安曲艺小剧场进行了深入调研,我们可以看到,在西安市场上活跃着的青曲社、天禧苑、西安王木犊剧场、珍友社、金曲社等多家曲艺小剧场的蓬勃发展,极大丰富了西安的曲艺演出市场,培养和推出了一批优秀的相声新人新作,为陕西曲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小剧场蓬勃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这些调研成果,本文将对小剧场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市场运营与经营管理
  经过几年经营探索,相声会馆的管理模式由当初的班主管理制调整为班主和运营总监双人双轨管理负责制。目前,天禧苑的组织机构由经营部、演出部组成。经营部主要负责公司财务、服务、宣传、票务等;演出部主要负责演员工资、日常演出、节目统筹、节目考核、观众评估等。为了加强演员队伍建设和新人培养,2013年,天禧苑相声会馆招收了第一批学员40人。通过讲座、辅导、培训的形式,帮助高校先后成立了西安阎良航空学院相声社、西安欧亚学院相声卓霖社、咸阳商学院文理相声社等。
  2013年票价从2012年的40元、60元两种票价,调整为如今的50元、70元。票务推广方面,实行会员(充值)制电话订票和现场购票,主要依靠公众号、微博、微信、演员自媒体、直播平台等新媒体手段,以及观众的口碑相传进行宣传。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逐步树立起了相应的品牌效应,培养了一批相对固定的西安观众群体。主要观众群体为20—30岁之间年轻观众,占观众总人数60%;30—40岁观众占30%;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观众占10%。
  2015年开始,多次参加协会组织的活动,通过协会给予补贴演出经费的方式,相声会馆控制自己的演出成本,适应市场谋求发展。通过关注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多次为聋哑残疾人、留守儿童、保洁员、武警、特警、大学生举办了献爱心公益主题相声专场演出,用实际行动把传递社会公益美德与弘扬传承相声艺术有效结合起来,为相声会馆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带来了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这些年,他们一直在小剧场演出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力求让外来曲种相声与陕西文化更好地融合,努力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相声在西安本土化传承与发展之路。关于相声会馆的成立初衷和剧场定位,班主马腾翔表示,相声会馆是我们大家的相声梦,也是我对西安观众的一个承诺。
  成功经验与面临困境
  2012年,伴随西安城墙西南城角顺城巷整体改造开发,相声会馆投入200万资金进行装修,率先入驻西南城角南马道巷。随着整条街区相继落户多家中高端私房菜馆、时尚主题酒吧、经典特色餐厅等,短短2—3年时间整体街区就发展成为西安一条颇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商业街区,不仅满足了外地游客在游览名胜古迹之余对西安本地特色文化休闲的消费需求,也助推了西南城角区域传统文化与现代餐饮经营结合的整体发展,成为了西安西南城角一个标志性的文化品牌项目。
  目前,相声会馆面临最大压力还是运营成本过高。据了解,相声会馆全年主要运营成本在100万左右。面对高额房租压力,许多业内人士和好心观众也劝告他们选择地段相对偏远房租便宜的小剧场重新开始。但班主马腾翔表示,“虽然运营压力很大,但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我们就是想给西安观众创造一个环境舒适、传递快乐、放松心情的相声园子,让观众身心愉悦地走进相声会馆,听到值这个价儿的西安本土相声。”
  五年来,天禧苑相声会馆始终坚持对相声负责、对观众负责的理念,用满腔的热情和感恩的真心来回报相声观众,在市场和舞台的双重生存考验中坚守艺术理想,坚持沿着相声在西安本土化发展的理念稳步前行。我们可喜地看到,这些年,天禧苑的相声作品也在日臻成熟。创演的作品中既能反映社会热点问题,传播陕西历史传统文化,描绘西安风土人情,还能较好发挥相声艺术讽刺功能,以幽默、犀利的语言反映市井生活、讽刺各种社会现象。其次,相声作品并非陕西方言直接“倒口”的方言相声,而是十分注重相声语言与西安风土民俗、方言俚语、时尚潮流、网络生活、歌曲民谣等陕西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入,相声本土化的演出风格深受观众青睐和支持。第三,舞台实践的锤炼,演出现场的互动,使得演员自身表演技巧和艺术修养逐步走向成熟,创演作品具备较为明显的个人风格和特点,马腾翔、李小龙、祁峙、全少辉等人在年轻观众中形成积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第四,迫于生存的市场压力,过去一些年轻演员在表演中存在迎合观众的娱乐心理、追求“包袱”现场火爆效果的现象得到改进。总而言之,随着天禧苑相声会馆品牌效益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相声会馆的创演作品艺术含金量不断提升,如《百家讲坛》《新编报菜名》《非常演出》等原创相声代表作,更加注重运用相声语言的艺术魅力来打动观众的心灵,对引导和培养观众的相声审美习惯和审美需求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调研思考和建议
  近年来,陕西文化产业整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陕西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项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制定了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任务,重点定位在打造文化旅游景区,做强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的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还没有把民营小剧场纳入全省文化产业项目实施的整体带动战略中,也没有对民营小剧场制定相关演出等补贴扶持制度。
  一、由政府主导,把民营小剧场纳入演出经营单位的公益服务范围,给予文化惠民与文化政策相关扶持政策。
  目前,各级政府的文化惠民演出补贴、文化产业扶持等政策直接受益的是转企后的文化演艺集团(专业院团)和专业剧场,西安市现有的民营小剧场能够参加的政府文化惠民演出场次屈指可数。我们期待政府主导,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指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方面,能够把民营小剧场演出纳入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项目,通过政府招标、集中配送等购买方式,择优购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营小剧场演出,让民营小剧场和专业院团同样享受到相关政府文化惠民演出服务,得到相关财政补贴和支持。
  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戏剧发展资金使用暂行办法》正式印发后,东城区在全市率先提出以场租补贴的形式支持戏剧产业发展,政策面向所有在东城区开展营业性演出的演艺团体,演出场所座位数在300座以下的,每场演出补贴1000元,300至600座的每场补贴1500元,600座以上的每场补贴2000元。有了场租补贴政策,演艺团队演出一场只需花费4500元的场租费,演出场次越多,拿到的补贴就多,这项政策的实施,让经营小剧场话剧为主的民营院团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
  二、充分利用各地文化馆新建场馆,探索文化馆与小剧场文化资源共享的共同发展。
  为加快构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着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整体推进,全国各地文化馆新馆设施建设项目纷纷启动,按照文化部关于文化馆评估定级标准要求,各级文化馆的公共文化设施都必须建有可供群众性演出活动的小剧场和多功能厅。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保障法》正式实施,更加明确了政府的主体责任,要求政府履行主导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职能,对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规定。
  现在,北京、天津、南京、深圳等地的一些相声社团都采用文化馆演出场地进行演出,得到了一些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和补贴。我们十分期待文化主管部门能够发挥统筹协调职责,出台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鼓励文化馆能够放宽准入门槛,引入竞争机制,引导更多民营相声小剧场这样的社会力量进入文化馆,积极参与到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进一步丰富文化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和内容,让百姓享受基本文化权利的过程中,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三、民营小剧场发展急需职业经理人管理运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职业管理人制度”的要求,指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框架下剧院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向。一个好的剧场剧院离不开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的经营与管理。目前,大多数相声小剧场运营主要依靠相声班主。班主作为相声演员,既面临市场化运营的生存与发展,还要完成剧场演出和创作任务,个人精力和能力有限,往往顾此失彼,难以两全,缺少一支稳定、懂行的职业经理人队伍的专业运营与管理,是许多小剧场导致经营管理不善甚至倒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从当前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国情看,我们需要具备剧场打造、开发、沟通、运营等商业运营思维和综合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迫切呼唤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出台,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的文化产业管理队伍对剧场的运营管理方面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目标。
  民营小剧场不仅是提供文化服务的一个窗口,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设施,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载体,更是艺术家与观众通过演出相互交流、共同进行艺术创造的现场,也是涵养社会创意、启迪大众心智的艺术空间。我们期待在政府文化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能够为各地小剧场生存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发挥小剧场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期许在相关文化部门的重视下,这些和西安天禧苑相声会馆一起坚守相声阵地的小剧场能够走得更远、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