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气息的运用,是管乐专业最起码,最重要的基本功。气息运用得正确与否,对技巧的运用,音乐情感的表达都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控制,运用呼吸并改变它的节律性使之适应吹笛的需要,必须着重于对呼吸的生理机能及活动过程的理解。
一、什么是呼吸
呼吸,是人体自身和自然界不断进行气体交换(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生理活动过程,是一种持续的,本能的动作。人体和自然界交换气体,只能在肺内进行,由于肺的扩大和缩小,才能将气体吸入或者呼出,除肺以外,人体任何部分都不能直接和外界气体进行交换。肺,是海绵样的为数极多而且充满气体的肺泡组织,具有橡皮筋一样的弹性和回力。但是肺的本身不是肌肉,不能自主的运动,它的扩大和缩小,是在神经中枢的作用下,通过呼吸肌群(吸气肌、呼气肌、膈肌、肋间肌等等)的舒张和收缩运动,引起胸廓的运动,使胸腔发生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
(1)吸气。吸气的动作,是由于吸气肌群收缩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膈肌(俗称横膈膜),膈肌形似帽子,向上拱起,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深吸气时,膈肌收缩,穹形顶部两侧下降,使胸腔空间加大。肺组织扩张,肺内空气压力低于外界大气压力,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同时肋间外肌的收缩作用,使肋骨前端向上,向前升起和下部的肋骨向侧展开,更使整个胸腔获得扩大,肺组织容积随之增加,吸入的气体也就增多。
(2)呼气。呼气的动作,是在吸气结束后,全部吸气肌群松弛,胸廓由于自身的重量而下垂恢复原位,膈肌因为松弛而上升,肺组织因自身的弹性而回缩,于是胸腔空间缩小,肺内空气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力,肺内部分空气呼出体外。用力深呼吸时,呼气肌群活动,肋间内肌收缩,使肋骨更为下降,腹壁肌的收缩推动腹内脏向上,使腹肌更为上升,因此胸腔的容积变小,呼出的气体也就越多。
根据以上所述,比较明确地了解了有关于呼吸活动的情况,对于正确的控制呼吸以适应吹笛的需要,便不为难事了。
二、吹笛时的呼吸
吹笛时的呼吸,是建立在日常呼吸的基础上,而又不同于日常呼吸,改变了正常的呼吸规律。一般情况下的呼吸,都用鼻腔进行,当我们吹笛子时,需要的气息量大且换气的时间短,需要在短时间内吸入大量的气,这时,吸气就需要鼻腔和口腔同时进行,这是因为鼻腔的通道比较窄,吸气与呼气时所能通过的气量少而且速度慢,口腔的通道比鼻腔大得多,呼吸时通过的气量大而且速度快。吹笛吸气呼气的过程,也是笛子发音、停顿的过程,这种停顿要求越短越好,否则将使演奏产生音值不足、断续、松散、不紧凑之感,甚至在演奏快速的曲调时影响到节拍,不准确。因此吹笛吸气时要求动作快,除在慢速的曲调中、长音后、休止符处或乐句乐段段落处,可以用鼻腔从容吸气外,一般情况下都应当用口腔吸气。另外,由于鼻腔狭窄,吸气不快,如果用力吸气时,便会出现空气与鼻腔的摩擦声,这种杂音应该避免。
演奏者在吹笛时,要求胸部稍稍挺起,腰部伸直,腹部略微收缩,为呼吸做好必要准备。胸部挺起,以便肋骨动作,腰部伸直,以便膈肌有充分下降的可能,这是为吸气做准备;腹部略微收缩,以利腹壁肌动作,这是为呼气做准备。只有有关呼吸的各个部分都做好充分准备,那么,当吹奏较长乐句需要急吸气,深吸气时,便可毫无阻碍的,很短时间内吸够所需的气。
对于呼吸的运用,一般认为有三种不同方法:1、胸式呼吸:由于肋骨的提升、下降的动作,使胸腔扩大和缩小,没有腹肌参与运动的呼吸方法,称为“胸式呼吸”。2、腹式呼吸:只有腹壁肌的收缩运动,使膈肌动作较大,没有肋骨参与运动的呼吸方法,称为“腹式呼吸”。3、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胸、腹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将肋间肌、膈肌、腹壁肌很好的运用,有机结合为一体。吸气时,不只是吸气肌群的收缩使胸廓扩大,胸部有明显的饱满感,同时膈肌收缩时穹形下降,使腹内脏受到压力,有似乎气体吸入腹内的感觉(民间称为“气沉丹田”);呼气时,吸气肌群停止活动而松弛,但由于风门的控制使气体少量吹出,因此肋骨和膈肌只能缓慢,逐渐恢复原位,这时除肋间内肌使肋骨更为下降外,腹壁肌积极收缩,推动腹内脏向上,压迫膈肌上升,使吹出的气体更多,口风更有压力。简言之,这种呼吸方法要求胸部与腹部同时运动,使吸入与呼出的气体量较大。
上述三种不同呼吸方法,都属于整个呼吸范围之内,只是运用的部位与范围大小不同而已,可以同时并存,并不矛盾,但应以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为主。因为在实际运用中,吸气与呼气量的多少,是根据乐句的长短和曲调进行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乐曲中,中等长度的乐句居多,所以用吸入和呼出气息量较大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为主;而短的乐句,特别是需短促换气时,用胸式或腹式呼吸法完全可以适应。但是无论哪一种呼吸方法,都要求尽可能做到吸气量与呼气量的平衡,如果吸得多而呼出少,或者吸得少而呼出多,都将使呼吸肌群处于紧张状态,容易疲劳,甚至发生喘气,不能持久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