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3日
母亲笑了
母亲笑了
  吃午饭的时候,母亲还在一遍又一遍地拨打着电话。母亲是心里发急呀,眼看就剩一个下午的晴天了,如果今天连玉米秆都清理不出地里,下过雨后再种麦子怕就迟了。饭就要做熟了,可母亲突然又想到了什么,三步并作两步迈近她的电动车,拨转车头,跨上车座,启动车子呼地就出了头门。
  不大一会儿,母亲回来了,还带着些叹息,母亲对做饭的儿媳说:“你粮叔下午也忙,本来他有蹦蹦车(农用机动三轮车)的……”母亲说着似乎又想起了什么,连忙拨通了电话,她问:“仓,你种上了没?”可能碎舅(四舅)也忙,母亲只好惋惜地说:“那你忙你的吧,我们一下午或许就把地里腾出来了。”
  母亲又一次失望了,她干脆不再打电话了。母亲一边蹲在院子里洗手,一边对正在厨房做饭的儿媳说:“赶紧下面,吃了饭我们全家上,一下午也能干完。”母亲虽然说了,可仍然有些担心,况且,一下午要拉完二亩半的玉米秆的确很吃力。毕竟,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从前,不是那个说干就能干,只要想干就能干好的年纪。是啊,母亲今年都62岁了。
  其实,母亲完全可以像其他老人那样,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下完全把家务和农活交给儿女,自己顾就好自己的身子,安然自得地度过晚年就行。可是,母亲却从没有歇下来。
  早在二十年前,母亲就是我们村里带头致富的女能人,她做了近二十年卖凉皮的生意,彻底改变了我家原来一穷二白的面貌。母亲一生的积蓄除了供养我们姊妹三个长大成人外,还为弟弟在城里开了一家比较体面的饭店。如今,母亲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儿女们都很盼望她老人家能享享清福,可母亲却执意不肯歇下来,她依然像当年那样在坚持劳动,坚守着她的几亩田地。
  几年前,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母亲和许多年轻人一样,踊跃地参加了大棚蔬菜的种植劳动。除非夏收和秋播季节请两三天的忙假,平日里都是早出晚归,忙得不亦乐乎。我们时常劝她,年纪大了就不要去了,她却说:“蔬菜大棚里劳动不累,无非就是栽栽苗、施施肥、浇浇水、摘摘菜,况且,许多人在一起劳动,又说又笑,心情也好。”
  但今年的秋收,母亲却有些担心起来。随着农村生活的逐渐富裕,村里人嫌种玉米麻烦,收玉米吃力,几乎大部分人家在收割完小麦后就不再播种玉米了。因此,偌大的田野能看到一片玉米地算是一种意外的惊喜。几天前,别人都已经在闲田里播上了小麦,可我家地里的玉米就是迟迟不肯黄(成熟)。终于等到玉米开始泛黄了,母亲赶紧给在城里的我打电话,让我们回家帮她收玉米。我是没的说,我在接到电话的当天上午就携妻带子赶回了老家。母亲当然心里有数,她知道我身体单薄,不能给太重的活,就一心想联系到农用车拉玉米秆,不管是拖拉机,还是三轮车,只要能让全家人少吃力就行。然而,当母亲拨过了一个又一个电话,跑遍了队里一家又一家,仍旧没能预定到车辆时,母亲的心里不免焦虑了起来。
  吃完饭,妻子收拾碗筷,我拉上架子车,母亲相跟着去了地里。我和母亲正在往架子车里装玉米秆的时候,一辆摩托车呼啸而来停在了地头。母亲抬头一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小儿子和儿媳回来了。看来,他们今天停了业,是专程赶回来收秋的。母亲看着两个懂事的儿子和孝顺的儿媳都不约而同地回来劳动,不禁乐滋滋地笑了。
  下午的劳动,不用说,母亲、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大家一面说笑着,一面轻轻松松地把二亩半的玉米秆运回了家。在最后一趟里,母亲也跟着架子车回家了。当全家人欢欢喜喜地行走在平直的水泥街道上的时候,引来了众多街坊邻居们羡慕的目光,其中一位和母亲年纪相仿的大婶紧紧地握住母亲的手,激动地说:“老姊妹,你真有福,你看儿子、儿媳多孝顺呀!”母亲乐呵呵地说:“都有福,老姊妹。”母亲笑得宛如一朵红彤彤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