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04日
文化馆长谈文化(第17期)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
  馆长李欣在陕西文化馆协作联盟上发言
  我国“十二五”以后,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深入保护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上来。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特别是经济价值的研究,寻找转换形式,扩展文化遗产资源的内容,增加文化遗产的实力,提升文化生产力,为社会合理利用,才能使其传承发展,发扬光大。
  周至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资源富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特别是表演艺术类项目如天上繁星,不胜投举。许多极具观赏性、艺术性的表演艺术项目比比皆是,是周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们在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表演艺术项目上,积极探索,寻找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方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集贤鼓乐》《周至道情》《八家庄牛斗虎》《大玉木偶》《渭旗锣鼓》《厚畛子山歌》《周至皮影》《周至竹马》《周至曲子》等一大批表演类项目脱颖而出,表演人才及队伍逐年增加,现有50多个民间艺术团队,演职人员达10000多人。经常参加省、市、县及全国各种文艺演出,并常年在旅游景点为游客表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到多元化文化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表演类项目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如有些项目艺术性和观赏性不高,有些项目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不能融入时代元素,有些项目传承人年龄偏大,严重断带,青黄不接。
  经过多年来自己在保护工作中的探索总结,对今后在保护开发利用民间艺术表演类项目上谈一点自己的设想。
  首先对具有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较高的项目,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包装,融入现代元素,让其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时代性,娱乐性。如《厚畛子山歌》,对其曲调进行改编,加重高亢豪放部分的分量,使其更有原生态的味道,在表演形式上增加对唱、重唱、合唱部分,增强舞台的表现力。《渭旗锣鼓》《复兴舞狮》为其改编乐曲并在表演形式上增加舞蹈元素,让其更有观赏性和艺术性,《熨斗曲子》《周至道情》《周至戏剧》等项目上多创编一些歌唱党,歌唱祖国,倡导正能量、正风气的歌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歌曲中;其次是培养年轻的传承人,鼓励支持民营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在培训、扶持、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经营好的团队进行奖励,建设一大批优秀民间表演艺术团队;再就是把民间艺术表演类项目和当地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旅游业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播先进文化和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渠道,《集贤鼓乐》《牛斗虎》等项目常年在曲江楼观道文化展示区、财神文化展示区、沙沙河水街等景点的演出更证明了这一点,这是开发利用表演类项目的重要途径;最后是成立周至县民间艺术团,整合资源,打造精品。邀请专家把山歌、秦腔、曲子、碗碗腔等民间音乐的精华部分整合在一起,打造几首具有周至特色的民间音乐作品。取其牛斗虎、社火、芯子、竹马、高跷等传统舞蹈的元素,编排独具特色的舞台表演形式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国巡回演出。
  总之,在保护开发利用民间艺术表演类项目上,要树立经济开发的观念和以开发促保护的意识,对既能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的项目,形成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发挥非遗项目的造血功能,充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使周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取得真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