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1版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28日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56)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56)
  观世音
  第九十一颗念珠。统万城是匈奴民族遗存在大地上的唯一都城。由于匈奴人没有文字,缺少记载,所以这个都城遗址就显得尤为珍贵和宝贵。凭借它,我们可以确凿地认为那个民族确实存在过、辉煌过。史书上所记载的,就不是杜撰,而是曾经真实地发生。
  建造这座都城的人是匈奴末代王赫连勃勃,一个被称为大恶之花的人。也许,剥离附着在这个历史人物身上的历史记载和邪恶传说,将他本人还原为本人后,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悲剧英雄,一位骑一匹黑马,面色忧郁的远方草原来客,一位从一出生就肩负着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即挽匈奴民族狂澜于既倒的末代王角色。他建造了一座匈奴民族的辉煌都城,他完成了天鹅的最后一声绝唱。他是历史的一个大谜。
  统万城被破。城中十万居民,三万被杀,三万流离四散茫茫然而不知其归处,三万则成为北魏拓跋大帝的俘虏。拓跋焘押着他们,牛车上载着从统万城抢来的不胜其数的奇珍异宝,回到鲜卑北魏当时的首都大同。
  那牛车上还载着赫连勃勃的三个妖冶无比的女儿。赫连勃勃活着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梦想,就是让他的这三个女儿,将来能成为草原上的女萨满,在大河套地面上兴风作浪。萨满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宗教,盛行于各个游牧民族中间。女萨满是一种半人半神半巫的角色。披着长发,裸着胳膊,腰间缠一件褴褛的衣服,手腕和脚踝上戴着串铃。她作起法来,边跳边歌,铃铛则随着节奏呛啷作响,作法作到紧要处,只见面色铁青,目光迷乱,魂灵附体。当年赫连勃勃诞生在一辆行驶在大河套地面的高车上,出世时,女萨满即为他祈祷,那祈祷词说:“上苍呀,赐一位英雄给匈奴草原吧,为了五花盛开,为了牛羊肥壮!我们将拥戴他和服从他,像狗一样忠诚,像羊一样驯良!”
  拓跋焘大帝将大夏王赫连勃勃的三个妖冶的女儿装上牛车,带到大同,一股脑儿纳入皇宫,做他的妃子。而其中的一位,可能是大小姐吧,后来则成为皇后。拓跋北魏皇室家族成员中,有个赫连皇后,就是我们说的这位。
  而在长安城东南的灞水之上,有五个毗邻的村庄,村中居民都以“赫连”为姓,他们时至今日,越一千六百余年岁月,还繁衍和生息在那里,令人为之感慨。五个村庄,三个在蓝田县,两个在长安县。村上人说,他们是皇族,是赫连的直系后裔。不过,他们不是统万城被破以后,流落到这里的,而是在早,赫连勃勃灞上称帝时,他们来到了这里,后来虽然世事叵测,风云流变,但是他们一直守在这里,扎根在这里,没有再挪窝。
  拓跋焘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强人。他是拓跋珪的孙子。拓跋珪灭掉刘卫辰的代来城,拓跋焘灭掉赫连勃勃的统万城。一个名叫鲜卑的游牧民族,灭亡了另一个名叫匈奴的游牧民族。五胡之乱的结局是,匈奴民族、羯民族、氐民族,几乎全部灭绝,而古羌族后来则四散而居,融入中国广大地面。古羌族之一支,名曰西羌,溯长江而上,走到青海三江源的时候,一部分西羌人继续往山里走,进入雪域高原,形成后来的吐蕃民族(即今天的藏族),那些不愿意进山,留在三江源的,开始是部落,叫党项部落,后来升格为民族,叫党项族。唐王朝封党项首领为“朔方王”,令其永镇中国北方。后来在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王朝强盛后,他们从雪域高原走出,势力曾深入到塔里木盆地腹心地带。党项人于是且战且退,后来退到陕北高原。李继迁的年代里,在米脂桃镇建李继迁寨,李德明的年代里,搬迁到统万城(宋时叫夏州城),李元昊的手里,跨黄河建中兴府,也就是今天的银川市。这个王朝也叫大夏,那已经是宋朝时代的事了。西夏后来为成吉思汗所灭。成吉思汗在攻城时,城头上万箭齐发,有一只箭射中大汗,大汗受伤落马,遂在甘肃清水县磨盘沟养伤,半月后不治。以上所说这些,都是后话了,而现在所说的,是五胡十六国年代的事情。
  在这场天下大乱,列国横出中,其中最大的收获者或获益者是鲜卑族。鲜卑北魏是一个静悄悄地在雁北草原上崛起的草原帝国,是在五胡十六国之乱中期才出现的国家,拓跋珪西征代来城,大约是他们最初的出手。
  北魏拓跋立国的这雁北草原,这代州,历史曾发生过许多的事情。而其中有两件事大家大约还记得,一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个是在大汉初立时,汉高祖刘邦的白登山之围。
  北魏的强盛崛起,与雄才大略的拓跋焘大帝的南征北杀有关。灭掉了赫连勃勃统万城以后,他又挥师,荡灭了北中国地面上最后的几个割据小国,北燕、北凉,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中国地面从此形成南朝和北朝对峙的局面。
  北魏王朝,后来还出现了一位改写历史的重要人物,这就是它的第七任皇帝孝文帝拓跋宏。拓跋宏对汉文化如痴如狂,他将北魏国都从大同搬到洛阳,他要求宫中上下开始着汉服,行周制周仪周礼周乐(服饰改造这件事,令人想起赵武灵王当年的胡服骑射,摒弃汉服而改穿游牧民族短衣长裤的故事)。时尚有时候实际上是情势的需要。这个北魏皇帝,做得最绝的一件事情,是让鲜卑贵族们都改姓,并且先从自身做起,改“拓跋”姓氏为“元”姓。
  拓跋宏所以要迁都洛阳,理论根据是这样的。北魏既然已成域内最大的国家,将来又还要承担一统华夏的历史使命,那么它的国家都理应在中国的中心,在中国的传统国都所在地。而他所以要改姓,理论根据则是这样的。我们是外来者、入侵者,从北方而来的草原客,如今我们国力强盛,原住民百姓不敢惹我们,一旦将来子孙们国力弱了,就会被重新赶回草原,赶到长城以外,甚至会遭到灭种灭族之祸。孝文帝的这个想法,可见这是个目光久远、韬略颇深,富有历史感觉的人。
  前面说了,拓跋宏先将自己的姓氏,改“拓跋”为“元”,自此他不叫拓跋宏了,叫元宏。所以中国人的史书纪年,到这个时期,北魏皇家,拓跋突然不见了,后来的皇家都开始姓“元”。前面还说了,那筑赫连勃勃统万城的将作大臣叱干阿利是鲜卑人,那“叱干”姓氏,也在那时候改为“薛”姓。
  此外,凡鲜卑一百一十八姓,都由复音节改为单音节或双音节,例如“勿忸于”改姓为“于”,“独孤”改姓为“刘”,“丘穆陵”改姓为“穆”,“步六孤”改姓为“陆”,如此等等,此处不一一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