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农历小年。机缘巧合地在老家街上一家旧书店里,看到两本书,书皮上写着《路遥文集》,一本是散文、随笔、中短篇小说合集,一本是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字很小,疑心是盗版书,不过价钱不贵,于是欣然买下。
回家已是下午两点。我的读书习惯向来是先看长篇,于是坐在“火桶”(农村一种取暖用具,桶状,内置火盆,以草灰覆盖,上置铁链盖)里开始读起来,不觉已是黄昏。农村小年照例要守夜,通宵都会灯火通明,正好继续读书。于是依旧坐于火桶内“神游物外”,因为早已被书中孙氏兄弟曲折的遭遇所打动,心中也一片汹涌澎湃,仿佛跟着他们一起回到那个无限苍白而又充满纯真激情的年代……
十二点的钟声敲过。父亲起床如厕,看我依旧纹丝不动,斥责说赶快上床睡觉,明天再看,寒假期间有的是时间哩!只好放下书脱衣上床睡觉,不知是灯光刺眼,还是过了睡眠时间,抑或是寒夜清冷,总之是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脑海中盘旋着的始终是书中的情节:孙少安和田润叶的痴恋纠葛;孙少平的曲折求学与艰辛人生之路;双水村里的明争暗斗……这些情节在脑海中盘旋了无数来回之后,实在是无法再躺下去了,还是轻轻从床上爬起,继续拿起心中惦念的书看了起来。
夜,很是寂静,只是偶尔响起几声炮仗声。夜凉如水,火桶温度渐渐冷了下去,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蜷缩在桶里,却并不感到有多冷,似乎此时身体里汲取的不只是源于桶内的热量。窗外,远方的星夜似乎已慢慢消逝于微晓的曙光里。下半夜,我彻底走进书中——和少安一起走在发家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为他的成功与阻碍或喜或忧;和少平一同追寻心灵上的精神家园,为他的尝试与崇高由不解到激赏;为那个年代的那个特殊时期的转型与变革而感叹莫名;为晓霞与秀莲的无常命运而伤感不已……
或许这一夜,注定要成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一夜。当我不舍地捏着小说薄薄的最后一页,在拂晓的鸡鸣声中结束阅读时,门外传来了一声低沉的叫门声……打开门来,外面是族内的一位叔爷,他来喊父亲帮忙,他的妻子我的一位婶娘刚刚“过去”了。这位婶娘我是熟悉的。儿时,常常在她家玩耍,和她的孩子们一起吃她种的甜甜的香瓜。这位婶娘为人爽朗,生性要强,虽然男人有点好吃懒做,但凭她的勤快与辛劳,年前刚刚盖起了两层新楼房,这在农村是最为重要和争气的事情了。只是,她的几个孩子还没有完全独立,想必她去得很是不甘吧!我不知道我的那位叔爷有没有“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感慨,但在那时我却真的从心头涌出“人生无常”的念头!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秀莲之死,她是多么舍不得自己的丈夫与年幼的孩子啊,一个温暖的家庭刚刚从饥饿走向温饱走向小康走向幸福,自己却永不能见了,这该有多么的不舍与不甘啊!是该诅咒上天的不公,还是痛骂作者的残忍?!其实,也不只是秀莲,这个世界中不知有多少平凡人,曾经受过这无常的遭遇、命运的无奈。
诚然,路遥本来就不打算写一个完满的世界,他要写的只是一个真实而平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有生也有死,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奋斗也有懈怠,有希望也有绝望,有期待也有幻灭,有永恒也有无常,有伟大也有平凡……无常不过是人生的一种常态而已!路遥自己不也想得很开吗?他的英年早逝不也是无常么?他追求过,他努力过,他困苦过,他被无数的平凡读者记住了,这不也是一种永恒吗?
十数年间,阅历并不多的我已见识过人生的许许多多物是人非——这个平凡的世界每天都会上演的戏码。但我还是看到了很多人生中的温情:送行时眼角低含的泪水;重逢时无语颤抖的拥抱;思念时电话里的片片絮语;担忧时信件中的字字唠叨……我相信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每天都会有这样的温情如约而至,因为,这应是如无常一般的别样永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