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28日
响彻古老文化腹地的历史长腔
响彻古老文化腹地的历史长腔
  长篇小说《云横秦岭》是巴陇锋的力作,以恢宏缜密神完气足的运思架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醇厚浓郁原汁原味的文化蕴藏、纵横捭阖穿越时空的历史维度,成为当代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炼成是作者深思熟虑精心营筑的结果,更是由我们所处的波谲云诡众声喧哗的社会文化语境所造就的,也是当代小说求发展谋生存的必然趋势或产物。较之众多有着“相干性”的“前文本”,这部小说至少在历史铺陈、爱情书写、文化立场、文体创新等方面凸显出了魅韵独具的特色。
   一、卓异的史诗品格
  陕西及其周边自古以来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数千年来成为三秦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云横秦岭》就是选择以日本侵华战争作为宏阔的历史背景,以陕西古城西安作为辐射中心,围绕着周家三兄弟公私交杂的恩怨情仇展开故事内容,通过详尽描写敌后战场多股势力(国、共、日、伪、匪、谍)斗智斗勇的殊死较量,深刻揭示了战时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心理反应和众生世相,热烈赞颂了大敌当前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犹如一曲多声部的高亢悲壮的英雄史诗,回荡在神州大地上。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不乏反映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云横秦岭》自然不能摆脱主流意识形态的阈限,但切入角度在上层与民间之间做了折中,浮现出另一种历史景观。一方面,硝烟弥漫的对阵场面减少了,历史大事件通过旁白说明或人物转述,代之以谍报风云,明争暗斗,智力隔空比拼,无不紧扣古城风雨飘摇的危局,烘托全国抗战形势;在虚构的纸上建筑融入了巨细不一的史实,从而撰述出一部上个世纪前半叶战火中即将湮没无闻的老西安“城史”。另一方面,除了对历史钩沉还原,小说奇特的宏大史诗品格更多的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描述、人物形象塑造及调动叙述结构等方式得到立体呈现。
  二、吊诡的爱情传奇
  史诗性和传奇性曾经是五十年代革命战争小说的两种风格追求,对《云横秦岭》来说,兼容并包,但史诗性不是专指革命的史诗,而是谱写出了西安这座城池的冰与火之歌。比之于打打杀杀的热闹场景,这部小说对于情爱环节的设计可谓大胆巧妙,演化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传奇大戏。小说着重把周氏兄弟之间围绕着钟亦菲、秦英等女性的爱情纠葛和政治信仰或革命事业冲突并置,衍生出剪不断理还乱的瓜葛牵连,正是在时亲时疏、亦敌亦我、爱恨交加的关系迷障中,激增了戏剧性、荒诞感,拉伸了小说文本叙事的张力,并勾勒了一批鲜活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超越了以往革命题材小说只讲阶级感情实则“无爱”的虚假模式或者横插爱情造成“革命+爱情”两张皮的陈旧套路。
  三、醇厚的文化氤氲
  从小说全局来说,有从国际形势、中国战局再到陕西周边地区的大视野观照,也有从古城西安、周家、大药房再到教会学校、罂粟花酒吧等具体地点的小格局、小布景探视。但无论小说溢出到延安还是重庆、甘肃,最终还是会落脚在西安这块中国古老文化的腹地。由于三秦大地历史文化传统的浸染,使得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和刚气——土得掉渣、大得雄奇、刚得凝重,但却无不美得撩人”。小说中涉及到的文化因子俯拾皆是、重重叠叠,像秦腔、老腔、碗碗腔、皮影戏、方言土语、地方歌谣,与秦地有关的子曰诗云、唐诗宋词、书画碑刻、名人名言、传说轶事,自笔底喷涌而出,非常自然地流贯穿行,饱溢着秦人的历史文化自豪感。
  除了多样态的文化形式的综合采用,从与陈忠实《白鹿原》的对比可见《云横秦岭》的原生性、大手笔。在方言运用中,像“没麻达”、“锤子”等常用口语,作家没有向普通话投诚,没有进行改造或者刻意避讳,而是尽力保持语言的自然生态,这与《白鹿原》因为时代政治关系被迫做出修正是不同的,这也是年轻作家巴陇锋的幸运。
  四、趋时的创新元素
  总体来看,这部小说是一个雅俗互见的矛盾统一体,既具有很强的纯文学性,又具有很强的通俗性。作者的视域跨越了语言、种族和国界,时空往来自由穿梭,现代性更为深入。我们已经不能用传统的历史小说或其他主义的小说来涵定它,因为小说中显现出了许多新的质素,比如涉及到谍战而富于悬疑色彩,受到现代视听艺术的影响而画面感突出、镜头切换频繁,与网络类型小说相近又有重大突破——例如注重抒情,加强文学性,整体水准较高。
  巴陇锋不仅写小说,还写剧本,擅长编剧,作家强烈的文体意识使得小说在“新媒体时代”具有了“跨越纸介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可能”,其特点是传统文学与其他形式文学的对话与交融。可以想象,将来拍成影视剧的《云横秦岭》不会像《一步之遥》那样前卫得让人不知所云,它会以连续的结实的故事情节抓取人们的心眼,参之以文化的辽远辐射,历史的渗透积淀,将以炫彩奇诞、开放多元的风姿展现在人们面前,不啻为一声来自陕秦古老文化腹地的历史长腔。
  (本文作者王万顺系中央民族大学、潍坊学院教师,南开大学文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曾在《中国比较文学》《人文杂志》等报刊发表学术类文章30余篇。限于篇幅,本文有较大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