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28日
三把扇子
三把扇子
  记得小时候,家里贫寒,别说电风扇、空调,就是手摇的扇子也几乎没有,有也是拿在爷爷、奶奶等祖辈级老人手中,印象中父母都很少掌握扇子。因此就有儿歌唱道:扇子有风,拿在手中,若有人借,等到来冬。待到冬天借扇子那不是调笑人吗?
  伴随着改革开放,国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别说扇子,就连电风扇也已经落后,恐怕家家都有空调,多数家庭还是多部空调,客厅是立式大空调,卧室是挂式小空调。我家也不例外,有一部立式大空调和两部挂式小空调。
  我出生在寒冬腊月,从小饱受寒冷之苦,因此怕冷,不喜欢在空调的房间待太久。我的书房就没有安空调,最多就是一台小电扇吹吹,也常常使用微风。不怕见笑,我喜欢用手摇扇子,也挺羡慕诸葛孔明先生的鹅毛扇以及那摇着鹅毛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潇洒劲。
  我用过的扇子不少,印象深的有三把,按时间顺序来讲,第一把是一个竹编的扇子,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汉中勉县的李元悌先生送我的,李先生是我在出版社认识的一位作者,他是勉县文化馆退休干部,退而不休,老有所为,编写了一本名叫《诸葛亮传奇》的小册子,投稿到我所供职的出版社,当时我和著名诗人文大家先生正在策划编辑一套“旅游文学丛书”,便将其列入予以出版,书出版后,李先生为感谢我的为人做嫁衣裳的幕后劳动,便亲手编织了一把竹扇送给我。那时年轻耐热,很少用,便送给岳母了。看来岳母也喜欢这把扇子,一用便是30来年,扇子边缘破烂了,老人家还用白布缝缝补补使用至今。
  第二把扇子是鹅毛扇。是2003年私访朝鲜时买的,时逢在延吉开会,结束之际,同行者鼓动就近去看看兄弟国家,那时尚未有八项规定,旅游管理也放得松,我记得就是开会所在的酒店和旅行社办的简单手续,3天花费也就600元。当时朝鲜的生活水平相当于我国的六七十年代,吃住都很简陋简单,路过的商店里商品也不丰富,但毕竟第一次出国,总要买点啥东西作为纪念,于是就看上一把鹅毛扇,扇子不大,但还算精致,扇毛又白又黄,标签是两朵菊花,还有一个丝线坠子。带回家后基本未用过,放在书柜里权作纪念,如能增长智慧则幸莫大焉。
  第三把扇子是一个折扇。是大学同窗马玉琛同学送的,准确地说是我看上后玉琛同学慷慨惠赠的。记得是前几年的一个夏天,但已记不清是因何事与玉琛兄在小寨见面,说完事好像一块吃饭,吃完饭一边走一边聊,那天天气也很热,玉琛兄便摇起扇子,上边有他的题词和闲章,令我眼红,他见状说,你喜欢就送你吧。我连忙说,君子不夺人之美,使不得。他说,老同学了,客气啥。一边说一边将扇子塞到我手中。尊敬不如从命,便不无惭愧地接受了。每每到盛夏,我常常摇起这把扇子,读书写作,即使再热也不觉其热,天气再热也没有同窗之谊温热啊。近来西安持续高温,便又将这把折扇请出来摇起来,边摇边看书,看累了便玩赏起扇子,一边玩赏一边心中感动,感动之余便敲下这篇小文以纪念之。最后将“扇子有风,拿在手中,若有人借,等到来冬”的童谣略加修改以记心中感慨:
  扇子有风,暖在心中,礼物虽小,友谊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