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调桄桄的前身是产生于西秦旧地(以陕西省凤翔县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区的“西秦腔”。“西秦腔”于明成化、正德年间先后传入洋县、南郑等地,在吸收当地口语,配以说唱歌调及其他民间音乐的基础上逐步演变为地方声腔,再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创造,唱腔、表演和伴奏都有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形成了以洋县、城固县为中心的东路桄桄和以南郑县、汉中市汉台区为中心的西路桄桄。新中国建立后东西两路桄桄被正式命名为汉调桄桄。汉调桄桄在其自身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与川剧和汉调二簧进行了艺术上的不断交流融合,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融入了川剧和汉调二簧柔和婉转的艺术风格。
汉调桄桄曲牌来源多见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南北曲及昆曲和明清小曲、近代民歌、民间器乐曲和眉户、京剧、晋剧的曲牌。曲牌结构为单牌体和复牌体两种,以单牌体为多。汉调桄桄现存锣鼓打击乐牌138套,其中动作锣鼓乐牌98套;板头锣鼓乐牌38套,开场锣鼓乐牌2套。
汉调桄桄传统剧目约有1500多个,现已搜集723个。代表性剧目有《孔雀胆》《帝王珠》《镔铁剑》《夕阳山》《宇宙锋》等。汉调桄桄表现形式较完备,有文戏、武戏、唱工戏、做工戏和唱做并重、文武兼备的全行当戏。历史悠久的汉调桄桄对研究我国戏曲剧种的源流走向、演变规律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研究汉水上游文化交流、变迁、整合及文化特质、大众审美等方面亦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汉调桄桄现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整理/宋达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