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14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主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3期)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是唐代宫廷音乐传入民间,又与民间音乐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乐种。水会音乐主要用于民间庙会、取水(即祈雨)耍马角、大型祭祀活动、水陆道场等,后来也在每年过年时在村中神庙前吹奏。水会音乐始于隋,盛于唐,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陕西省蓝田县普化镇的全家岭村和楸树庙村一带。其演奏的传统乐器有吹奏乐和打击乐两大类。
  普化水会音乐手抄传谱有80多种曲牌,使用的是唐代燕乐半字记谱法,由此可证其历史之久远。其演奏形式分为行乐(行进中演奏)和坐乐(室内诵经时演奏)两大类。水会音乐弦律委婉、清雅细腻、悦耳动听,俗称细乐,具有明显的唐代传统民族音乐风格和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常见的曲目有《清江颂》、《小曲子》、《八板》、《宫调》、《三联子》、《老钉缸》等。水会乐班一般为10多人到40多人不等,每遇大型活动还须有仪仗队配合,阵容可达100人以上,有时还有锣鼓队配合壮势。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从乐队乐器构成、曲目、记谱法等方面显示出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保护、抢救这一民间特有的音乐形式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期间曾遭受重创,后来多年一直处于濒危状态,抢救传承工作刻不容缓。现在,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达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