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产值已达90亿元 陕西网络文学缺少领军人物
网络文学产值已达90亿元 陕西网络文学缺少领军人物
4月11日,第三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中国作协以及各省市作协、各大文学网站的网络作家、编辑、评论家汇聚南京,交流研讨网络文学的新情况、新趋势。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作了《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专题讲座。
网络文学年产值已达90亿元
2017年1月19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开展的“2016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公布了推介作品名单。这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继2015年之后,再次向公众推介优秀作品。
网络文学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网络文艺的重要品种。在过去20年间,我国网络文学快速发展,网络文学用户数达到了3.33亿,日更新文字量多达1.5亿。另据不完全统计,40家重点网络文学网站驻站作者数超过1760万,作品总量达1454.8万,作品数达到175万种。充分展示出其勃勃生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芈月传》《欢乐颂》《花千骨》……这些都是根据网络文学改编成的电视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网络监管处副处长程晓龙介绍说,去年底,国内网络文学产值达到9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网络文学会员仅2016年度就累计完成各类文学作品90部,另有200余部长篇作品正在各大文学网站连载,多部作品,正在开发游戏产业、制作动漫动画等,实现了网络文学IP的多版权转化。论坛上现场江苏网络文学院宣告成立。
陕西网络文学缺名家
自李寻欢、俞白眉之后,陕西网络作家有一些有潜力的作家,如张炜炜,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百青计划”入选者。出版《半步天涯》等七部长篇小说,多部小说网络点击率过亿,三部已签约影视改编;王伟,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盛大文学签约作家;献乐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其创作的小品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晚会,并多次被多家媒体专题报道等等……
陕西在网络作家群体,大型文学网站,产权开发机构等方面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有不少差距。并且受传统文学地位影响,大家的关注度一直在传统文学上,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度不高。尽管陕西省曾经走出了这么多优秀网络作家,但外界普遍认为,陕西只是传统文学的重镇。
但是陕西也有自己的优势,作为文化传统深厚的大省和高校云集的省份,有着天然的素材优势和人才优势。还有众多传媒把优秀作品与影视、音乐、话剧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接使其繁荣发展,以及具备打造网络IP的公司。
陕西省作协曾在一次网络文学研讨会上表示,将会打开工作思路,充分认识网络文学的地位和作用,坚定做好陕西网络文学决心和信心,加大力度,扶持壮大网络作家队伍,关注网络文学发展动态。发挥自身优势,既要在网络作家创作方面提供便利条件,也要在作品版权保护方面给予帮助。并充分发展新媒体作用,让作家先在自己的阵地上发出声音。
陕西省作协网络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锁成接受文化艺术报采访时表示,“陕西省作协非常关注网络作家的发展。从网络文学专业委员会进行整合后,重点工作就是关注和扶持网络作家。目前陕西网络作家还是相对比较弱的状态,还没有形成大的阵势,特别是在全国的网络作家中,陕西还没有特别有名的、像唐家三少、南派三叔这样的网络作家,也许是还没有纳入我们的视野。希望他们尽快发展,壮大创作队伍。”
网络文学要立足主流价值观
“前些天,人家给一个东西让我看,我一看里面全是在过去一百年间穿越来穿越去的。”论坛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说,“这不叫搞文学,这叫伤破人心。”
他还表示,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有社会担当、文化担当,立足于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从文学自觉走向文化自觉:“我觉得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就是我们写历史的时候,可以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以适合我们通俗文化类型的各种方式去接近历史,但是我们心里始终要守住一条红线:牢牢明确我们接近历史是为了什么——那就是要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作家们不能只是单纯地‘消费’历史,不能对历史抱着一种非常轻浮、不尊重的态度。平心而论,这种不良现象在我们的网络文学中有时还很突出。”
当下,网络文学已经是当代文学版图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文学及IP衍生出的影视剧、动漫、手游等产业正造就着一个“全民”共享、空前广阔的“文化空间”。
那么,网络文学究竟应当怎样实现文化担当、社会担当?李敬泽强调,网络文学的高下不能完全按金钱来衡量,作家们要学会说“不”:向一时之利说不,向资本绑架说不,向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作家们决不能仅仅用金钱来衡量作品价值,要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今天,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包括IP产业化运营,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的规律,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文学是“人学”,是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有它高度的特殊性,不能一味地跟着市场走,这在全世界都一样。产业发展越是迅猛,从业人员的头脑就越要保持高度清醒。文化艺术报记者 李济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