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简介 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油画《榜样》(主要执笔)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文章在《美术》《美术研究》《文艺报》等专业报刊发表。
1990年去非洲写生并定居多哥,两年多举办七次《非洲生活》画展。并与旅非的外国画家多次举办联展。曾去俄罗斯学习访问。
2001年去法国、意大利参观学习,四幅油画参加巴黎国际艺术中心春季沙龙展。在巴黎居住期间,往返于卢浮宫、奥赛等博物馆。
张惠民向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 惠茹乐 摄
顶纸箱的妇女
叫卖
赶集的母亲
街头理发师
卖芒果的黑女孩 瑰丽色彩·真率人生——张惠民油画作品展,3月25日将在西安华中星辉艺术馆展出,作品内容主要反映他在非洲及欧洲写生旅居时的创作过程。
3月22日下午,张教授在西安华中星辉艺术馆忙碌着做准备工作。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在国内面向大众。
跟很多艺术家不一样,张老师更像一个熟悉的邻家年长的朋友,没有任何的陌生感。闲聊中,我们开始了这次访谈。
学油画,他更喜欢不被推崇的科罗温
对于自己能够走上绘画道路,张惠民说要感谢自己的两位启蒙老师。在还不知道自己有绘画天赋的时候,小学美术老师偶然让他临摹了一张水彩画,画了一个罐子和几颗苹果,从那一刻开始,一颗绘画的种子埋在了他的内心,那年他年仅11岁。另一位,是他在美术学院学习时期的黄乃源老师。
15岁那年因逐渐展露出的绘画天赋,初中毕业他就顺利进入西北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前身)上学,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与油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建国初期中国油画艺术中断,整体大环境的资源条件匮乏,油画发展受到诸多制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画油画的艺术家主要是派去俄罗斯学习的老师及留学生。
张惠民把那个时候的自己比作是块缺水的海绵,如饥似渴地向回国的留学生学习俄罗斯的绘画技法,认为俄罗斯油画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在学习中他有自己的坚持,相较当时主张艺术为政治服务的主流艺术家,他更喜欢不被大众推崇的俄国油画家科罗温。他说:“我被科罗温的色彩的运用表现所吸引。”
两年非洲写生,作品更多展现非洲人的活力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际舞台的开放,多元文化的融合,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张惠民不满国内油画创作的发展,他开始萌生出国去油画的发源地学习的想法。随后,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变卖家产出国学习。那个年代,出国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国外不给办签证,国内又不给批,最后因为机缘巧合,他去了非洲。
谈到两年的非洲写生定居经历,对自己创作的作用及影响,张惠民用到最多的词语是:自由、野性、原始。
他说非洲是一个自由的地方,非洲人的生活方式很野性蛮荒,表达生活的方式很原始,恰好与他本身追求的东西及自身的性格相吻合。初到非洲的张惠民,拿着变卖家产的1500美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所剩不多。
身处异国,又被外国人看不起,怀着忐忑的心理,带着自己的部分作品去一家画廊谋生,庆幸的是作品被老板相中,挂出来的第一天便卖出去7幅。“我晚上打出租车回家,都不要司机找零。”那一刻他觉得有信心养活自己,不用担心经济问题了,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他在非洲办过7次展览,很受欢迎。“我创作的关于非洲的油画作品与西方艺术家大多去表现非洲人民的苦难不同,我的作品更多是去表现非洲人民对生活的激情。”看后,能让观众联想到具象的一个场景,似能看到妇女们有说有笑的聊天,似能看到孩子边走边跳的舞蹈……
非洲人的生活习性对他的创作产生极大的动力,能够激起内心的表现欲。每天清晨他都会到集市和部落转转,中午睡一觉醒来开始作画,吃过晚饭又去另一个画室作画,直至晚上12点。
非洲人的穿衣风格与中国国内有很大的差异。当时非洲人的服饰主要是由欧洲提供,色彩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与非洲人黝黑的肤色产生强烈的对比。这对张惠民有强烈的吸引力,带来丰富的创作灵感。他说自己大概三天时间就可以画一幅作品。
张惠民曾与法国、意大利、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的画家们也一起办过联展。其中一位画家在他初到非洲时,因为他是中国人而看不起他,但看到他的作品后放下偏见,主动与他交流。谈到这里,张惠民表现得很自豪,他说那个年代在国外,中国人是被歧视的,自己靠实力赢得了外国人的尊重。对此他提到,要感谢自己在国内学习的传统素描等实物训练,因为外国人作画大多是抽象的,而自己的作品具象,更容易被欣赏者接受。
可以临摹别人,但是不能重复自己
张惠民说,了解一个时期、一个地方的油画,要与当时当地的文学、美学、哲学同步,只有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才能深入其中。2001年张惠民去欧洲旅居,研究法国油画。在此期间,他出行以步行为主,他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加直接地观察巴黎的街道,了解巴黎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他学习法国人的语言,了解法国文学的发展,因为他认为艺术、文学、生活都是相通的。
张惠民在巴黎的法兰西美术馆办过展览,他的作品得到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他是一个东方人用西方视觉和技法画非洲的画家。”
张惠民是一位谦逊的艺术家。他说,此次办展他没有邀请评论家,因为他不想以大师的身份自居,他只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让观众从心底里产生一种幸福的快感,就心满意足了。他也相信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的鉴赏。
对于目前学习绘画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作为从师多年的教授,他这样说道:“绘画靠的不仅仅是后天的勤奋努力,还需要色彩的天赋。”
张惠民说,自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可以临摹别人,但是不能重复自己”。他不断地革新推翻自己,又再次重塑自我。
文化艺术报记者 惠茹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