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洁静(资料图)
于上海市舞蹈学校、上海戏剧学院,现任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首席、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舞蹈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东方卫视“舞林争霸”全国四强。在舞剧《野斑马》《霸王别姬》《天边的红云》《舞台姐妹》《王羲之》《一起跳舞吧》《朱鹮》等诸多原创舞蹈大戏中,担任女一号的重要角色。 
李宏武 摄 桃红柳嫩醉春分,鹮仙归来动古城。3月19日晚,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剧院座无虚席,一场被称为陕西人不得不看的舞剧,有“中国天鹅湖”美誉的大型舞剧《朱鹮》惊艳亮相。该剧自2014年首演以来,大受好评,在国内外多地进行巡演,这也是该剧第四次到陕西演出。
演出结束后,《朱鹮》主演、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朱洁静接受了《文化艺术报》的专访。
《朱鹮》四来陕西 每次都被陕西观众感动
上海歌舞团此次携鸿篇力作《朱鹮》再度来陕,既是响应“纪念陕西发现野生朱鹮、纪念世界朱鹮保护36周年”,又是助力“汉中油菜花节”。朱洁静向记者透露,加上去年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渭南的演出,《朱鹮》已经是第四次来陕西了。“我本身很喜欢有历史的东西,西安作为十三朝文化古都,是一个很厚重,很有文化底蕴沉淀的城市。我很感谢陕西,感谢陕西这个地方对朱鹮的热爱和保护。第一次来演是一种试探性的尝试,朱鹮能够第二、第三、第四次来到陕西,可想而知,它跟陕西,跟这只鸟有着非常美妙的缘分。”
《朱鹮》每一次来陕西,演出主题都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是油菜花节,还是艺术节,总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这部剧的主题是自然、环保。“我们每一次去洋县,就会觉得朱鹮来到的地方,都在讲究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是倡导一种当下的健康生活方式。而舞蹈本身讲究就是一种很健康的生活方式。”
谈到有关朱鹮的最初印象,朱洁静表示当时印象很模糊,只是在小学课本或者邮票上面知道过这只鸟。具体这个“鹮”字怎么写,当时下笔的时候都会有些犹豫。所以当接触到这个角色时,其实是很未知的一种状态。前有《天鹅湖》、《孔雀》,同样是表现这样一种鸟类的舞台艺术形式的体裁,朱鹮是没有过的。但就是这种未知,给朱洁静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上海歌舞团是第一个做朱鹮的,朱洁静也是第一个跳朱鹮的。第一次可能会更加冒险,但这让她觉得更加刺激。这种感觉是没有任何参照物的,当只能用想象和感受,去凭空创造一个角色的时候,对演员来说是非常过瘾的事情。《朱鹮》是由上海歌舞团花费4年精心打造,自首演以来,走遍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几乎场场爆满。为了演好这种美丽的鸟,演出团不停地观察、学习,模仿朱鹮的一举一动,直到真的“演活了”朱鹮。在舞剧演出后,有观众自发地宣传朱鹮,呼吁保护这种美丽的珍稀鸟类。“演了200多场。我觉得观众们认可了这部剧,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认可了我演绎的朱鹮,这对我来说就像礼物一样。舞蹈演员最幸福的莫过于观众的掌声。”
演出中,在表现朱鹮遭受人类对生态破坏后,相继倒下时,不少观众都默默地用手擦拭眼角的泪珠。而谢幕时,演员返场两次,观众在掌声中久久不愿离去。面对掌声,朱洁静解释说,掌声有两种,一种是礼貌性的掌声,一种是看完的共鸣,是能够吸收到你传达给他的那种震撼,最后由衷地鼓掌。“其实我们在台上是听得出来哪种掌声。观众能够买账,买票进剧场,每次谢幕时不是礼貌性的掌声。所以我觉得每一次朱鹮的谢幕,特别是在陕西,每一位观众都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我们,喜欢朱鹮,是观者和舞者在共同创造很美好的一个夜晚,缺一不可。朱鹮的成功也有观众的每一份爱。”
再现野朱鹮冶神态 户外苦寻野生朱鹮
舞剧《朱鹮》整体上采用中国古典舞的现代表现方式,通过舞蹈演员曼妙的肢体语汇,展示朱鹮最具代表性的“涉”、“栖”、“翔”三种优雅的动作姿态,辅以唯美恬静的舞台布景和优美感人的音乐,融合了古典芭蕾和民族舞蹈的精髓,简约精美,意蕴丰厚。
全剧从久远的农耕时代开始,第一幕布景如同中国山水画般简约唯美,此时朱鹮与人类和谐共处。之后步入近代,朱鹮种群濒临绝迹;到了现代,中国陕西洋县最后7只野生朱鹮的发现,“吉祥之鸟”再次回归人类视线,在多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朱鹮出现了物种复苏的吉祥征兆。因此下篇中有雾霾对朱鹮的危害、博物馆展览朱鹮标本等现实桥段,与上篇诗情画意的氛围形成强烈对比,极具现实意义。呈现朱鹮纯美、典雅、洁净、高贵的背后,彰显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灵平等共处的理念,启发对人类与其他生灵和自然环境休戚与共关系的思考。
演出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一些孩子专程从山西和宁夏等地赶来追剧。打动他们的不只是舞蹈本身,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理念。演出中,男女主角多次深情凝望,对此朱洁静解释,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开大合,或者是生离死别那种男欢女爱的情愫,更不是爱情。如果人和人,一男一女之间那是爱情,人和鸟之间一定不是爱情。它是一种淡淡的超越爱情的守护,是惺惺相惜,比爱情更珍贵,更高贵。“我希望当看到男女主角深情对望时,能想象到,我们作为人类,去看周围任何一个物种的时候,要感恩,要珍惜,要平等。不要去伤害地球上一草一木,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朱鹮对于朱洁静来说,一直是很神秘的,因为在她日常生活的天空里是不能见到朱鹮的。“当有了这样一个前提的时候,我再去洋县,去秦岭深处寻找野生朱鹮的时候,冥冥之中就会觉得是在等待着它,这种等待不是去动物园看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时那样的感觉。”
一次去洋县采风,朱鹮饲养员告诉朱洁静,朱鹮会常在一棵树上休息。那天早上他们六点多就去找野生朱鹮,但是怎么也找不到。由于下雨,朱鹮可能不会飞出来。等了很久,当他们要放弃的时候,突然间,感觉树梢上有动静,大家还没看清,一个黑影就飞过了。那是她第一次看见野生朱鹮,其实没有看清,但心理上已经满足,就觉得等到了。“也许是我在演它,跟它之间有心灵上的一种很微妙的沟通。也许它知道我在等它,”
中午时分,采风团去秦岭深处的一个自然保护区继续寻找野生朱鹮。朱洁静回忆当时的情景,在下了雨的路上,秦岭山脉烟雾缭绕的感觉,就是像舞剧一开场的像仙境一样。突然之间,两只朱鹮从天上飞过。这次是清楚地被她看到了。这一切都让她感觉不真实,不是我生活的世界,像天堂,像世外桃源一样,远离我们世俗所有的喧嚣,所有的沉重工业和密集的压抑感。在这开阔的场景面前,人类变得特别渺小,自然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当那两只朱鹮飞过时,我不知他们是不是情侣,只是觉得四年的努力特别值得。因为野生朱鹮在秦岭的天上飞,种群开始复苏。通过我们人类去演绎朱鹮,去全国各地,世界各地,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中国的朱鹮,知道陕西的朱鹮。”
升华“朱鹮” 呼吁珍惜环境
舞剧《朱鹮》在表现自然环境与各种生灵相生相伴、休戚与共的同时,不仅仅展现了朱鹮的美,还有对现实的思考,通过曾经的失去表达永久的珍惜。在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艺术的享受之外,也带给陕西一些歌剧和艺术创作上的思考。
在语言出现之前,肢体就是最古老的语言。舞剧是一种无声的表达,但也是一种有力量的表达。整个舞剧没有台词、没有唱腔,全靠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思想和传达立场。全剧最后一句话点了题:“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
通过《朱鹮》里鹮仙这一角色的演绎,朱洁静表示,跳完这个剧之后,觉得一些口号式的、标记式的、或者假大空的标语,都不需要。特别是当真正从心里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虽然每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小的,但人人都做,把每个人的力量都集合成一个雪球,越滚越大,每个人能够自省、自律、自觉的话,我们的未来世界,我们的下一代人类会越来越好。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不要现在就想要改变世界,改变环境。从每天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的使用这些小举动,这些微不足道的个人习惯,一点点改变,积少成多,就能看到美好的未来。
“我们朱鹮最后讲了那么美好的希望,场景可以说是真实场景,朱鹮又复苏了。最后尾声也可以说,所有朱鹮在漫天飞舞,也许只是老人脑海中的想象。不用给观众答案,留给他们自己思考。你到底希望工业污染,所有都是灰色,所有生灵都离我们而去,还是希望整个世界充满粉红色?让观众自己去想。”
文化艺术报记者王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