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认为艺术的核心就是高度的文化自信,对民族文化的高度热爱,要用中国的母语讲好中国故事给世界听。建议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泥土,为人民而创作。
谈《大秦岭·中国脊梁》创作说工匠精神
赵季平谈到文化自信时说,陕西是具备引领作用的,陕西、西安是值得骄傲的。
赵季平说:“音乐艺术家要创新,不能重复,要曲不惊人誓不休,在创作过程中要精益求精,通过不断地打磨,让作品不断完善,这就是工匠的精神。”
2014年10月15日,赵季平聆听了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将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记在心里,带着这种精神,赵季平回到西安,他把音乐创作聚焦到大秦岭上。他把大秦岭用交响音画的形式进行表现,并组建团队开始创作,历时一年,创作了交响音画《大秦岭·中国脊梁》,共分成八个乐章来表现:《云横秦岭》《栈道随想》《山林牧歌》《五台社火》《佛道灵光》《峪水仙踪》《终南诗境》《龙脉秦岭》。
用中国的母语讲好中国的故事
赵季平说,上世纪80年代他曾经写过一首管子《丝绸之路幻想曲》,却没有想到被法国的一位萨克斯大师研究了十年,最终在台湾、新加坡等地用萨克斯表演,偶然的机会自己才得知这个消息,觉得很吃惊,也觉得很荣幸。这就是文化走出去很好的例子。
文化要走出去,除了组团演出外,更重要的是要写出优秀的作品,让外国的音乐家主动去演奏、去研究、去传播,这才是真正的走出去。希望有更多的作曲家能用中国的母语讲好中国的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善于发现人才让青年才俊得到好的发展
对于人才,赵季平表示,西安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人才很多,但需要去挖掘,不能只看学历,更要善于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鼓励他们成长,敢于为年轻人站台,让青年的才俊得到好的发展。
此外,赵季平认为,目前西安的音乐场馆设施已经有很大改善,有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厅、曲江音乐厅等场馆。西安是块风水宝地,不缺文化、不缺传统,但是缺理念,每位艺术家都有责任将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创作更多好的作品。他还建议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能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并努力去推广,这样才能迎头赶上。
文化艺术报记者 花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