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走红 能起到良好的文化效益
今年春节期间,一档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迅速走红,用全新的视角和方式,掀起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实践。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原创节目取得巨大成功,在国内激起了文化热爱,激起了文化记忆。
同样是这个节目,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也表示,该节目的走红,体现了中国诗词浩若烟海,中华文脉绵延相传,牢牢扎根于民间。
“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教材建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给中国人打底色。”他表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要办好四件事,即建设传统文化教材体系、拓展校园文化、加强研究和阐释、推进国际传播。
传统文化从“冷”到“热” 体现了文化自信
去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平台上引发热议,大国工匠的迷人气韵与国宝文物的瑰丽风采,让许多“90后”观众发出“致敬中华文化”的感叹。
从“冷”到“热”——传统文化回归彰显文化自信,崛起的中国极大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成为许多中国人的自觉意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建议,要充分利用媒体、公共空间等传播平台,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创新表达方式,理直气壮地大力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在全社会形成礼敬传统文化的风气。
“复兴”不是简单“复古” 应加大学术层面的研究力度
近年来,国学书院、国学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代替了“学钢琴”“学奥数”,成为不少中国家长的选择。一些国学班要求孩子必须穿汉服、行拱手礼,读古诗要“摇头晃脑”等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也屡遭诟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建议首先要加大学术层面的研究力度,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和专项研究基金,统筹规划研究领域,为国民教育打好基础。
高毅进代表认为,要充分利用媒体、公共空间等传播平台,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创新表达方式,理直气壮地大力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在全社会形成礼敬传统文化的风气。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