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陕西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门前合影,并与记者热议“报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瞩目成就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底气。两会期间,陕西省代表围绕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繁荣文化事业、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展开热烈讨论。
刘宽忍代表——
陕西应成为先行者引领者示范者
“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扎根于文化,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坚定信念和重要基础之一,文化自信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持久而强劲的动力。”全国人大代表、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说,省文化厅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率先提出以文化自信下的“文化陕西”建设为统领,发展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刘宽忍表示,按照省委《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意见》精神,省文化厅结合工作实际,努力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一是重点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国家水准、陕西特色的驻场演出文化品牌;二是筹建陕西文化培训学院,提升全省文化行业管理能力和各门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三是着手筹办陕西省现代文化艺术中心,开展现代艺术展演展示活动,为青年艺术家搭建创业平台;四是启动实施陕西省“百名文学艺术创作人才工程”,推动陕西省文学艺术创作水平整体提升。总而言之,全省文化系统将以文化强省为目标,以“文化陕西”建设为统领,努力使陕西省成为文化自信的先行者、引领者和示范者,为陕西省文化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韩宝生代表——
发掘文化精髓塑造文化自信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韩宝生说,西安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也是提升民族经济硬实力的时代选择。西安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高地、实施文化先导、开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先机、扛起文化产业发展大旗上责无旁贷。因此,必须用创新思维做出更大作为,树立文化自信,创新文化理念。发掘弘扬梨园文化精髓,着力打造国家级梨园文化产业基地,就是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理论实践,为推动文化西安建设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韩宝生认为,经济发展,文化先行。“一带一路”战略已成为沿线国家不同文化深入交流的融合剂,成为城市经济贸易合作的“软”支撑。在这一历史机遇面前,深挖中华梨园遗址的文化价值,将其文化背景与现代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深入发掘文化遗产内涵,形成以戏曲文化为龙头的西安新型文化旅游产业链,打造西安文化旅游品牌,可大幅提升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文化中心的地位。
杨海明代表——
加快形成文化产业大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汉中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海明说,“坚定文化自信,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文化事业是一个方面,文化产业是另外一个方面。从当前发展态势来看,文化、教育等领域逐步成为消费热点,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一轮难得机遇。”
杨海明表示,发展文化产业,汉中有独特优势,特别是汉中历史文化厚重,是古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乡。另一方面,汉中生态环境良好,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随着西成客专的建成和特大天坑群的发现,为加快形成东西联动、南北一体的陕川渝鄂跨区域旅游开发大格局提供了难得契机。他建议,要进一步凸显汉中文化板块的重要性,从用地指标、金融信贷、项目投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王勇超代表——
加强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王勇超说,听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自己感到自豪。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陕西是“天然历史博物馆”,文物点密度大、数量多、等级高,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经过30多年时间筹备创办的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目前已抢救保护历代民俗遗物四万余件(套),尤其是40院近千间由关中各地迁建的明清古民居和8600多根石雕拴马桩最为引人注目。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陕西处在这一战略的重要节点,占据了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目前,陕西正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中,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在这一进程中,陕西民俗文化面临更大发展机遇,也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调研,支持陕西构建“丝绸之路中华民俗文化长廊”,统筹谋划和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民俗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风情园,以及各具特色的民俗小镇,依托这些项目,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把现存的各地区有形的和无形的民俗文化遗产都保护起来、弘扬起来、传承下去,使陕西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有序竞争、各显其能。在陕西探索的基础上,将“文化长廊”不断延伸到国内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最终建立起“中华民俗文化大长廊”,打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精品线路。
综合《陕西日报》、中国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