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6日
你在故宫修文物我到世界修文物
你在故宫修文物我到世界修文物
  文物修复工作者在缅甸调研震后佛塔受损情况
  近期,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让那些故宫里给文物“看病”的修复师走红。作为文物大省,陕西也有一群致力于文物修复的高手,在长期与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积攒了丰富的文物修复经验和技术。
  与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不同的是,他们的工作环境更为复杂。如果说《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年初,像一股清流,闯进了文艺咖的视线,成就了千万人对文物工作的好奇与羡慕,陕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则告诉了大家,文物不仅有毫末之下的功力,还有荒野中的坚持,严寒酷暑中的拼搏。 

  调研缅甸震后佛塔
  他们光着脚踩在砖砾上
  现年44岁的周萍,是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一名普通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1995年,她从西北大学文保专业毕业至今,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有21年。期间,让她记忆犹新的修复项目有很多。而她的印象中,自己的文物修复工作与《我在故宫修文物》相比,环境要艰难的多,范围也更加宽广。
  今年8月24日,缅甸蒲甘发生了里氏6援8级的地震,在素有“万塔之城”美誉的缅甸王都中,400多座佛塔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9月19日,中国国家文物局调集包括文物保护、建筑、岩土、壁画、规划、结构、工程管理、考古、博物馆等多学科专家团队抵达缅甸。团队12人中有6位专家来自陕西。中方专家抵达蒲甘后,开始对佛塔受损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为缅方下一阶段的修复工程提供建议和意见,周萍也是其中一员。
  由于一些佛塔墙壁倒塌、壁画严重脱落,佛塔内部也有许多裂痕。当地正处雨季,为了防止蒲甘文物进一步损坏的可能性,专家们在佛塔外围用防水布维护,做紧急处理。八九月份的缅甸,气温近50摄氏度。因为当地的宗教习俗,文物修复工作者必须脱掉鞋子进入佛塔勘察。“地震刚过,佛塔地面上有很多水泥渣和砖砾,我们每天转三四个佛塔,从底下看到最上头,几乎每个专家的脚都被磨破了,衣服常常是从里湿到外。”周萍回忆到。
  最后经过一周的震后修复现场勘测和部分紧急维护工作,佛塔修复工作计划于201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由于佛塔损坏严重,初步预计,完成所有佛塔的修缮工作将需五年时间。 

    修复钟楼古建彩画
  一位专家每天仅能修复一平方米
  2004年,西安钟楼进行古建彩画修复,为了能够最大程度恢复钟楼古建的彩画图案,周萍一行二十余人从当年6月中旬一直到8月中旬,工作了两个月,穿过了西安最热的时候。。
  “当时室外四十多度的高温,在太阳直射下,我们从研究员到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天工作八九个小时。困了累了,就躺在地上睡一会儿。”周萍说,“当时张芳和井燕两个西北大学文保专业刚毕业的姑娘,在搭起的架子上爬上爬下,几个月下来瘦了十几斤。”
  除了身体累,如何在不损害原有花纹图式的情况下,通过清洗、加固、回贴等处理方式,让彩画焕然一新,也是周萍等人要考虑的问题。“要像对待文物一样对待彩画,通过物理和化学相辅的方式来清除彩画表面的灰尘、鸟粪。清洗时,因为彩画不同部分有不同的病害,所以要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周萍介绍说。化学试剂采用温和的中性溶剂,物理清洗以软毛刷为主。贴金部位则用磨砂膏擦去表面污垢,然后再用清洗材料使其露出光泽。“这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活,一个成熟的修复专家,每天只能完成一平方米的修复工作。”
  按照文物“现状保存”的保护原理,周萍等人经过保护修复处理后的彩画再现了原有的面貌。“如今从钟楼经过时,还会仰头望一望,总会瞬间回到那段岁月。”周萍感慨到。
  1998年,周萍在意大利进修文物修复知识的时候,偶遇了一位意大利老人,对方说:“你们从事了一项非常高尚的职业。”当时她不理解。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这些年,看着同事们在西藏、在偏远山区、荒郊寺庙进行文物修复,有的地方经常要待半年多,有些同事因为工作性质而成为大龄青年。周萍渐渐对文物修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份工作就是要吃苦、要甘于清贫,还要忍得住枯燥。它其实并不像电影里那么美好,投身于其中还需要看到它的不易。痛过、累过,但还爱着,这样才适合干文物修复工作。”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