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6日
陕北民歌唱将赵大地:我爱音乐,就像爱我的家人一样
陕北民歌唱将赵大地:我爱音乐,就像爱我的家人一样
  “说过了回黄河呦,没喝过一口水哎。好过个妹子呦,哎,没亲过一口嘴。一碗老醋,哎,喝憨了,哈嘿,喝憨了喝憨了……”
  近日央视热播抗战题材大剧《豆娘》中这首主题曲《黄河酿》,就是咱陕北民歌手赵大地创作并演唱的。他以其横跨近5个8度魔鬼般的嗓音,被媒体和众多歌迷称之为新一代“陕北歌王”。在众多荣誉背后,他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期文化艺术报带您认识陕北民歌唱将赵大地。

   经历:从陕北到北京学唱歌
  两年前为创作《黄河酿》,赵大地下了很多功夫。没接到剧本前,导演给他讲了《豆娘》的故事: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山西晋北,一个从小被当男孩养大的姑娘秦豆娘被晋绥军连长吴肝当成男孩抓了壮丁,从此,她的英雄传奇就展开了。由于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刻画也特别深刻,所以三个月没敢动笔。一次回家途中,赵大地偶然听到一段晋剧,又想起了自己要写的歌曲,最终决定将民歌与戏曲相结合,用了近两年时间,打磨出《黄河酿》。他说:“创作影视剧歌曲,首先要了解剧中的故事发源地,人物刻画,想表达的道理等,相比其他歌曲,要花更多的精力。”
  70年代初,赵大地出生于陕北横山县。从小爱唱爱跳的他,第一次参加比赛,还是老师、同学鼓励的。“那时榆林地区文化系统联合举办流行歌曲大奖赛,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报名了,没想到竟进入了决赛。我自己设计了最流行的高隆发型,身穿黑皮衣、蓝色牛仔裤,一身狼的造型,演唱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大约在冬季》,结果得了二等奖。”得奖后的赵大地没有停留在兴奋中,而是继续前进。
  2001年他来到北京,由于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全是野路子,一向好胜的他,只能在暗地里狠下苦功。次年,赵大地考入中国歌舞团后开始疯狂写歌,他经常会将自己封闭起来,感受大北京,感受一路走来的点滴,思念家乡,“2002年到2007年,我写了近200首歌曲,但都没有发表过,觉得还不成熟需要继续打磨。” 

  幸福:爱和坚持成就了自己
  2007年到2011年间,赵大地开了自己的唱片公司——大地唱片公司,主要经营和打造公司的一些项目,几乎没有唱歌。在此期间他参加了2011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刚开始策划的演出中并没有他,后来在音乐权威人士和圈内演员强力推荐下,他试了音,没想到主办方很满意,让他领唱开场《东方红》、中场独唱《古老的信天游》《黄河船夫曲》、尾声领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排练时一开口,就把所有乐队成员和合唱团的声音压住了,所有人都用惊讶的表情看着他,“我正纳闷是不是唱的不对,突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鼓掌。”赵大地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地感到,一个歌手的快乐和幸福,也是他得到的从来没有过的礼遇和赞扬。
  赵大地称,起初就是喜欢民歌才去唱,也没有想过自己能有多大成就,没想到爱和坚持成就了自己。“一方面我不会将音乐当做一个脱贫致富的行当,是真正爱音乐,才去做音乐,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追梦人。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坚持一点,更能吃苦。”
  在赵大地心中,唱歌是世上最幸福的事,就像他所说的:“我爱音乐,就像爱我的家人一样”。 

  感恩:四位贵人给我力量
  采访时,赵大地多次提起“感恩”这两个字。
  让他接触音乐的,第一位是家乡横山县中学杨应德老师,在那里,他了解到唱歌跳舞要有节奏、乐感和音准等常识。“第二位,是黄土歌王、横山县工会主席雷军先生,他是我的声乐启蒙老师,让我学会了很多保护嗓子的方法;第三位,是陕北民俗文化艺术鬼才、榆林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孟海平先生,他指引我走上了民歌之路”。
  第四位贵人是著名作曲家王佑贵先生。赵大地说:“2001年,我报名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西部民歌大赛,又遇到江泽民去榆林,我必须要为他演出,所以只能放弃大赛。没想到最后演出取消了,我就连夜赶回西安,当天发挥的还不错,现场观众掌声不断,结果没得奖,所以一气之下来了北京,将妻子和孩子留在老家,一个人无依无靠。”他至今还记得刚去北京的场景,感觉北京很大,东西南北都分不清,又感觉北京很小,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幸好后来遇到了王佑贵老师,在他的帮助下,我进入了中央歌舞团。”
  在北京这些年,他收获了很多职务:陕北文化艺术(榆林)促进会会长、陕北文化艺术(北京)促进会执行会长,四川抗震救灾突出贡献奖,中国扶贫形象大使,中国绿色形象大使,中央企业青年联合会委员,榆林北京商会形象大使……他说:“参加这些组织,让我真正了解到老百姓的生活现状,感受到他们生活的不易和艰辛,对我写歌有很大帮助。”
 
    思考:老歌虽然经典,也应与时俱进
  非科班出身的赵大地,在音乐道路上走了近15年,通过这些年的考验、锤炼,他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就陕北民歌来说,现在大家所听到的陕北民歌基本上都是70年代以前的歌曲,可以说70年代后陕北民歌就断代了。陕北民歌是由红色政权和鲁艺人在延安及文化大革命等特殊历史时期,推向全国和世界的,如今各民族音乐百花齐放,而陕北民歌还是那些老歌,没有新歌曲。”赵大地说,老歌虽然都是经典歌曲,但总要创作一些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陕北民歌。陕北主要是移民文化,更应该海纳百川、与时俱进,因此,挖掘、继承以及发展当代陕北民歌才是真正的出路。同时,也要纳入更高层次、不同形式的世界音乐元素。
  多年来赵大地发表了《古老的信天游》《东方红》《黄河船夫曲》《艄公谣》《陕北人》《加油中国》等歌曲。他说,给女儿写的《你来了》、给爱人写的《山里的月亮》、给陕北人写的《陕北人》等,都是自己喜欢的歌。“我不管是给自己写歌,还是给学生写歌,都是在继承民歌的音乐元素,在词曲创作方面会加入时尚的东西。”
  目前赵大地收了十多位徒弟,他说自己从不刻意收徒,真要是遇到特别好的苗子找上门来,也要全面了解后才肯收。赵大地很看重徒弟的个人素质,在传授歌唱技巧的同时,也会教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中国民歌》丛书中评价赵大地是“时尚与传统并存的载体,城市与乡村共融的化身”。而面对评价,他说:“我爱自己所做的事,虽然做得还远远不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为大家呈现全新的陕北歌曲。”
  对于未来,赵大地说他没有过多的奢求,但永远不会离开最爱的陕北民歌,会一直唱下去。他计划在2018年初发表首张专辑《陕北人》,“到时候我还打算举办全国巡回演唱会,一方面圆自己一个梦,另一方面给过去帮助过我的人、老师一个承诺。”
  文化艺术报记者 吴嫚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