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6日
《我在故宫修文物》 你在西安见男神
《我在故宫修文物》 你在西安见男神
  《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萧寒及主创人员合影。
  你会不会走进电影院看一部纪录片?大多数观众的答案也许是“不会”。借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今年在网上一炮而红,同名电影也于今日上映,它或许会让观众给出新的答案。在12月10日,该片导演萧寒携四大“故宫男神”齐聚古城西安与观众对话。
 
  从纪录片到电影区别不只是时长
  今年年初,一部呈现“文物医生”和他们的“文物复活术”的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首播,几个月后该纪录片在视频网站Bilibili(简称“B站”)上走红,点击量近200万,超过6万条弹幕,甚至超过了爆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热播剧《琅琊榜》,成为今年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9.5分。
  从3集剧集到86分钟的电影区别何在?这是所有观众在走进电影院前的共同疑问。其实在内容上,讲的还是中国延续千百年的青铜器、陶瓷、钟表、木器、漆器、百宝镶嵌、书画和织绣等多种工艺,稀世珍宝的修复过程,以及大师们的生活故事。
  萧寒坦言,本次电影版更像一个抒情散文,整体气质、节奏、剪辑和配乐都不同了,叙事方式也去掉了之前纪录片里的串联旁白,更有电影的镜头和视听感受。
  “为了创作这次电影,剪辑师把原先100小时的素材重新嫁接,再去掉剧集版的男声旁白,添了许多充满生活细节的镜头。很多之前没有用到的精彩内容会用在这次电影版上。同时还补拍了17个小时的素材。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全新的创作团队,像廖庆松担任剪辑指导,姚谦是音乐指导,并为电影主题曲做词,歌手陈粒作曲并演唱主题曲,盲人钢琴师黄裕翔任钢琴演奏。”萧寒介绍。
  让观众看到有一些人是怎样活着的,这是一个纪录电影最直白的价值。而把纪录片搬上大银幕,让观众坐在电影院里看纪录片也是导演萧寒一直以来的梦想,他也在这条路上坚持走着。
 
    故宫文物修复师都想来西安
  在当天的点映会上,文物修复师王津、屈峰、亓昊楠、闵俊嵘及摄影师张华亮相影院,观众见到这些纪录片出现的修复师本人,欢呼和掌声响成一片。
  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修复钟表的王津师傅,有观众问工作这么久有没有修过哪件最满意的文物?王津说:“在故宫干了将近40年,修复的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很多,包括纪录片里出现的《乡村音乐水法钟》,这个钟当时一打开零件都是散的,非常难修,但修完却是非常满意的。另外比如《变魔术人钟》,这个钟是世界公认的最复杂的钟表之一,光零件都有1000多个”。
  此外,还有粉丝当场询问是否有机会可以去故宫给他当徒弟,和他一起修文物,王津回应称:“只要你是应届毕业生,是学这个专业的,喜欢这个行业,应该都有机会。”
  屈峰是地地道道的西安人,回到家乡像大明星一样被追捧,他说这是之前根本没有想过的,“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但我们的文物修复其实没有被足够重视。现在通过这样的形式(拍成纪录片和电影),能引起大家的重视也非常好。”
  最后,现场有观众问导演对票房的期待,萧寒表示原本对这种纪录电影的票房并没有太大信心,“原本说众筹点映,我们的目标是1000人,没想到最后有1700人,是你们给了我们信心。”他透露点映这么多场,西安站来的文物修复师最多,“西安这座古城历史悠久,西安和故宫也很有渊源,因此我们的文物修复师都很想来西安。每次来这里,除了美食,我一定会去陕西历史博物馆,一定会和大厅的大石狮子合影,感受历史在这里‘穿越时空’。”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青/文
  见习记者 康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