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09日
商洛花鼓和道情 并蒂开花分外香
商洛花鼓和道情 并蒂开花分外香
  “花花衣服身上穿,绣花红鞋绿边边,不穿霞帔戴凤冠,叫人越看越体面。”“一文钱能放债利息不断,一文钱买豆腐我能吃三天,一文钱买个鸡是天天下蛋,鸡生蛋,蛋变鸡,就变个没完。”
  一边是婉转清亮,唱做舞俱佳的商洛花鼓小戏《夫妻观灯》;一边是诙谐犀利,七情上面,以一副好嗓音讽喻人心世情的商洛道情《一文钱》选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味,两场不分轩轾的精彩表演,让满心期待的观众们大呼过瘾。12月2日,中省媒体采访团来到商洛市剧团,近距离感受了商洛文化名片的魅力。

   商洛花鼓:从山间小品到舞台大作
  商洛花鼓艺术渊源于北宋、形成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明末清初延至民国。其音乐丰富、个性鲜明、旋律质朴、语言真切、板路多样、行当齐全、乡土气息浓郁。以《夫妻观灯》为例,其层层铺陈递进的唱词既有考究繁复的辞藻之美,又充满火辣辣的、直白得惹人会心一笑的生活气息。
  商洛市剧团成立于1950年,在剧团成立之初,对花鼓戏的发掘保护就被列入工作日程。剧团多次组织人力,深入山区调查研究、挖掘整理,将花鼓戏由原始的席棚、地摊搬上现代舞台。并吸收借鉴其他剧种和民间音乐之所长,对花鼓戏进行不断的整理加工、改革创新,使之在技术上逐步成熟、风格上更加丰富、艺术上日臻完善。大幅度提高了它的表现能力,既保持了它清新浓郁的泥土气息,又适于表现各种戏剧矛盾冲突,各类戏剧人物的内在情绪变化,使之既能演示历史故事,又可以表现火热的现代生活。目前,商洛花鼓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名。
  多年来,剧团推出了《夫妻观灯》《屠夫状元》《六斤县长》《情系鸳鸯楼》等令全国观众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进入21世纪,剧团又相继推出花鼓戏原创作品《月亮光光》《红袍》《月亮河》《带灯》,多次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电视“星光”奖、文华奖、白玉兰奖、田汉戏剧奖等国家级奖项。尤其是改编自贾平凹先生同名小说的《带灯》,自2014年问世以来,演出盛况空前,不仅在陕西全省巡演,还多次在全国各种大型文艺活动中亮相,赢得好评如潮。《人民日报》认为该剧“以真诚的创造意识实现了一次精神上的突围”;《中国文化报》则评价其为“戏剧艺术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 

  商洛道情:推广要靠好剧本
  “商洛道情”在历史上广泛流行存在于商洛市辖七县(区),是唐代道院道士说唱情理之曲调与民间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商洛道情被公认为陕西道情的始祖。商洛道情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音乐结构,旋律以四、五度大跳的音调与级进式音调灵活组合为旋法特点,加之以商州方言演唱,构成其质朴明朗细腻的艺术风格。唱词以齐言七字句、十字句为多,间有长短句散文句式。富于韵律,生活气息浓郁。
  商洛道情易学易唱,不同艺人善歌者又随时编填一定的故事内容来演唱,因而剧目内容极为丰富,内容多以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故事,深刻反映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民国时期,其手抄本和口传本多达数百余本,如广泛流行的《一文钱》《山花姑娘》《双下山》《农家媳妇》等。
  与商洛花鼓相比,传统道情是男女同腔同调的,因而在演唱中就出现了男高女低的现象,使道情的音乐表现力受到限制,在大型剧目的呈现上不尽如人意。不过这个问题在2013年改编移植的大型商洛道情戏《梁祝》中得到很大改善,受到了从观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商洛道情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浩智老先生在采访中表示:“推广道情还是要靠好剧本。”商洛市剧团副团长、同时也是商洛道情市级传承人的张平表示:“每个剧种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剧团近年来在不断的挖掘整理相关的资料,希望把这个剧种很好地传承发展下去。所有的剧种都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作为商洛道情的传承人,希望能够继续加大对优秀地方剧种的扶持力度,我们也会尽自己所能去传承和发展这一剧种,使商洛道情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 

  披荆斩棘在自信中奋进
  近年来,由于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人们的休闲方式日趋多元,原本的戏曲观众被大量分流,而对戏曲仍保有迫切演出需求的农村基层市场则消费能力较弱,我国大部分地方戏曲都面临着演出市场萎缩、演职人员流失、传承人队伍濒临断层等问题。为寻找出路,商洛市剧团不断进行着各种尝试。
  他们大力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扬工作,设立传习所,举行“文化遗产日”,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并组织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洛道情》专题宣传片。
  他们苦练内功,结合当代人的审美特点,对传统非遗项目进行革新。一方面对传统经典剧目进行“精加工”,如继续加工、包装商洛道情《一文钱》,为将其打造成国家级精品戏剧工程在各个层面做出进一步的艺术提升。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优质原创剧目,在没有充足财政帮扶的情况下,剧团通过拆、拉、借、贷等方式筹措资金数百万,打造大型商洛花鼓现代戏《带灯》,成功扩大了剧团与商洛花鼓的社会影响力。
  今年5月起,《带灯》承接了“全省巡回演出”活动任务,至今该剧已累计演出131场(次),并将于近期进行全国巡演。毫不夸张地说,通过进校园公益演出等活动,《带灯》让很多原本从不看戏的年轻人爱上了花鼓戏。
  被问及未来的发展,商洛市剧团上下都充满信心。
  除了完成《带灯》的全国巡回演出任务外,剧团还将继续对其打磨、提升,申报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及曹禺戏剧文学奖。
  要争取项目资金,建立商洛花鼓、商洛道情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陈列馆,对这两个剧种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还要组织开展商洛道情史料搜集、挖掘、整理、加工等工作,建立商洛道情档案室、展示馆、豫剧数据库;对商洛道情各流派进行系统调查,完善传承谱系编撰工作;编撰出版《商洛道情》音乐集成……
  以文化建设提升发展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是发展支柱产业的现实需求,更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抉择,有助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商洛花鼓,商洛道情——这两种艺术特色迥然相异,但同样诞生于人民、植根于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洛市剧团一代代戏剧人的不懈努力下,与时代共同成长,在新时期日渐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