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秦腔所演的剧目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备受观众喜爱的曲目有《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法门寺》、《铁公鸡》、《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通》、《取洛阳》、《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
脍炙人口的曲目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贯》、《火焰驹》、《大登殿》等。
新中国建立后还创作了《黄花岗》、《汉宫案》、《屈原》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随着观众群体审美需求变化,年轻人对戏曲越来越不感兴趣,没有观众的秦腔,最终还是会难逃博物馆的命运,要焕发传统戏曲新时代的生命力,观众的培养尤为重要。
在传统戏曲欣赏当中,观众群体由于其兴趣爱好的差别,有着不一样的需求。总体而言,其基本需求主要为:娱乐需求、情感需求以及审美需求。(一)娱乐需求,对于戏曲而言,大多数的观众均是在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以后,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满足,也就是对愉悦的一种追求,又可以称之为娱乐需求,其目的便是获得身心的放松以及欢畅。所以,在传统戏曲中,不管是官宦家班的演出,或者是民间戏班的演出,均十分重视观众对于戏曲的娱乐需求。(二)情感需求,观众们可以有对爱情婚姻、离合聚散等的需求;也有对表达个人性情、抒发个人志趣的戏曲的需求。因而在戏曲题材上,出现了大量为满足不同观众群体需求而创作的剧目。如满足大众对于爱情宣泄的《西厢记》等。为满足文人雅士志趣的剧目,如梁辰鱼的《洗纱记》等。(三)审美需求,是人们为了摆脱物欲和功利以后的较为纯粹的对美的需求,戏曲当中,常表现成观众对于高层次的精神以及艺术审美的追求。在上述的几点当中,文人观众群体的需求尤为突显。例如:就观剧的环境来说,希望可以在陈设雅致的厅堂当中,观优伶演。同时,还可以悠哉悠哉地观赏以及品评着戏曲中的檀板新声、浅吟低唱。就剧目上来说,还需要一些可以搬得文人士大夫的家庭剧场当中进行演出的戏曲,而这一些大部分均是些淡雅清隽像诗似的小剧,包括了明代沈采所作的《四节记》等。
网络在现代的影响力是不言自明的,若秦腔不能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以网络的方式呈现,同样也就难逃此大流。在互联网形势下,各种数字产品正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大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走进寻常百姓家。人们对于电脑、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的需求表面看上去似乎是一种物质需求,然而更深层次上是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精神所需。在这样的环境下,戏曲观众逐渐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接收戏曲,观看戏曲,也提出了更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需求。这样也可为秦腔事业打开更多的发展途径。
随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的更新与发展,传统戏曲因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受外界环境的制约,部分戏曲已经难以跟上时代步伐,不能满足新时代观众的需求。例如,在戏曲当中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一些陈旧故事,已经跟现实生活的发展以及观众的需求严重脱节,难以反映现实的生活。另外,戏曲本身的缓慢表演节奏以及单调的方式等,均让观众感受对戏曲的厌倦。所以,戏曲在新时代下,应该在遵循自身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树立起新的戏曲价值观,创作一些新型的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剧目。同时,戏曲还应该努力寻求内容上的锐意创新,选择一些可以与传统戏曲和谐共处的,符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内容作为突破口。不断的去丰富戏曲内容,注入时代的能量才能使秦腔行业保青春。
秦腔滋养了多少中华儿女子孙,有不可夺得的历史地位。历史上的文人骚客多寄情于梨园,而他们编写的剧目都暗含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爱国情感等,这也就是戏曲剧本的文学性质。戏曲艺术表演有着独特的美感,演员在舞台上三两步便走遍天下,七八人即是千军万马,它用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刻画人物形象、描绘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感情,它的程式、语言、旋律遵循着美学原则和精神内核,这种抽象、写意的表演耐人寻味,这便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表演的核心。它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观赏戏曲艺术可以领悟传统文化底蕴、提升人的艺术鉴赏能力。所以我们更加需要自己去努力去实现秦腔行业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