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舞《岁月拴马桩》 随着十一艺节已经进入倒计时100天阶段,标志着十一艺节各项筹办工作已经进入全面加速阶段。届时,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评选也将作为一项重要活动在艺术节展演。近日,陕西省艺术馆创作的舞蹈类作品《岁月拴马桩》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陕西省文化厅推荐代表陕西参加第十七届群星奖全国决赛。
首次用拴马桩主题表现舞蹈题材 记者从陕西省艺术馆少儿部主任邵怡了解到,《岁月拴马桩》是由省艺术馆和志丹县文化艺术中心共同打造的舞蹈,舞蹈主要表现了一位当代大学生望着情牵岁月、历史遗存下的拴马桩,思绪穿越时空,飞越千年;表现了关中马帮汉子们为了生活,艰难跋涉,坚定地走向远方,不断向前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反映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2014年就开始准备了,初期就想到用拴马桩来表现,主要是考虑到之前舞蹈作品没有体现过,也想换个角度去展示陕西地域文化。因为拴马桩在陕西民间石刻艺术品中比较有特点和代表性,当时大家就不谋而合想到可以尝试通过用拴马桩来表现主题。我和单位同事赵维娟、薛亮一起商讨后,在经过专家研讨后,才最终确定首次用拴马桩这一主题来表现。”邵怡说。
此次陕西有12件群众文艺作品入围,《岁月拴马桩》能成为4件入围决赛作品之一,邵怡表示很大一部分在于所下的功夫大,改了数次。因为对这一作品期待非常高,所以每次都要跑到志丹去排练,每次排练后都要反复修改,一有想法她们就跑到志丹去改。她透露,每次排练都要从西安坐动车先到延安,再坐两个多小时的汽车到志丹文化艺术中心,“当时主要是考虑到演员来回跑不容易,我们几个人去跑,要比演员再过来一趟要方便得多。”
1女15男演绎拴马桩背后的故事
对于为什么叫《岁月拴马桩》这个名字,她解释道,因为主要是想展现一段历史、一种沧桑感。她还谈到,《岁月拴马桩》这个节目共16人,均来自志丹县文化艺术中心,除主角是唯一的女性外,剩下都是男性。这16个人的团队,都是来自志丹县文化艺术中心的业余演出人员,其中女一号和男一号是夫妻。“考虑到他们是夫妻配合比较默契,加上我要求的舞蹈动作上技术要求比较高,所以就在志丹县文化艺术中心选定了他们。”
初赛的时候就非常认真的在准备,许多团队初赛的时候都只是把架子搭好了,他们第一次比赛服装、道具都到位了,包括音乐。邵怡认为,“通过一次次比赛中评委的建议,他们一步步的完善专家的建议,这是对作品的一个升华。任何作品都不是完美的,我们进入决赛听取意见后,觉得还要再提升。”
邵怡回忆道:“一开始提到拴马桩,好多人都提出表现拴马桩应该是一个老头坐在那里,然后用艺术追光表现他如何雕刻拴马桩等这类比较写实的表现方式。但考虑很多意见后,我们还是想更艺术化一些,因为我们不是想表现拴马桩这一艺术品有多么的精致,还是想透过拴马桩展现一种精神、力量。”所以舞蹈开场是一个女大学生在看到情态各异的拴马桩以后,开始联想当年那些拴马汉子们是怎么艰难生活。中间有一段双人舞,就是表现姑娘想象中怎么也够不着到这些拴马桩,但是她又特别想知道这些拴马桩背后的故事。最后,演员不是定格在那里,而是一直在流动,就是想展现一种精神的无限延绵之感。
据了解,拴马桩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在陕西省渭北高原上的澄城县分布尤为密集。一般通高2耀3米,宽厚相当,约22耀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
文化艺术报记者 李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