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照
《双下山》——饰本无和尚
《十五贯》——饰张驴儿
《滚灯碗》——饰皮筋 生、旦、净、末、丑中的“丑”在中国戏曲行当排最末,不管喜剧还是悲剧,它都穿插其间,这就说明丑行的重要。
当年老师一句话,使他与“丑”结缘;在《徐九经升官记》《活捉三郎》《滚灯碗》《双下山》等折子戏中精彩亮相,让他获得专家与观众的高度认可。“艺无止境”一直是他坚守的信条。
近日,文化艺术报记者专访了“秦丑张波”,走进他的丑行世界,分享他“丑尽美来、美在丑中”的艺术人生。
自诩“秦丑”演丑角需经历皮肉之苦和表达之苦
文化艺术报:你的微信名很有“意思”—“秦丑张波”,这个有什么寓意吗?
张波:以“秦丑”自诩,是因为我从事的是秦腔丑角这个行当。看到我的网名,有一些陌生的朋友就会对我的行当和我这个人感兴趣,这样就能和他们拉近距离,进行交流。你感觉“秦丑”这个名字比较新奇,不就是你对我的关注吗?
文化艺术报:演丑角是你一直以来的梦想?
张波:当时在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时候,我们不是按行当来招生的,是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个人的条件,去定位他的行当。老师根据我的条件,说我适合演丑角,他从事这个工作有大半辈子,有独到的眼力,认识要更深厚、更准确。就是老师的这句话开启了我的丑角生涯。
文化艺术报:演丑角也是需要练功的,有的动作难度很大,你练功过程中最苦的是什么时候?
张波:那肯定得练,技术是艺术的基础,秦腔丑角的唱讲究勾挑抹滑,为了能掌握这些技巧,你就得有坚实的唱念基本功。当然,从事这个行当,肯定要受皮肉之苦,比如说练《双下山》,我在初学时,把佛珠抛向空中,然后在地上翻滚,因为掌握不了佛珠落下的时间差,我的光头常常被落下的佛珠打得“啪啪”直响。其他受伤的次数也很多,有一次在练功翻跟头时还把鼻子划伤了,还有一次,脚骨折了。第二苦是表达之苦。通过多年的实践,演员到了一定的年龄,在塑造角色时,有时也找不到剧本和导演所要求的感觉。你想与众不同,就要用你所思所想的结果去影响你所塑造的这个角色,这里面包括学习、借鉴、创造。作为一个纯粹朴素的演员,能完成这两个苦已经很不容易了。
丑角也要与时俱进可将现代语言适当融于表演
文化艺术报:关于《顶灯》有没有创新在里面?你演了那么多出戏,是怎样把握传统和创新之间关系的?
张波:《顶灯》首先是一种继承,在此基础上,融合其他剧种的优长,来丰富我们秦腔丑角对人物的表现形式。秦腔丑角以说、表演为主,所以身段和技巧方面不是我们的特长。我学了《双下山》以后,后面表演的好多戏从身段的贯穿到造型上,我都受到了启发。就像你写文章一样,有了更多的语汇之后,你的思想才有更丰富的表达。
文化艺术报:秦腔戏我看过好多次,它在演出时是不是有一个固定的内容?演员有多大的发挥空间呢?
张波:那是必须的。有些戏是以丑角为主的,剧本是一度创作,导演是二度创作,演员是三度创作。戏里边的唱腔都属于二度创作,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把音乐设计出来,然后去表现它,表达它。演员是三度创作,这并不是说给演员的发挥空间不大,除了导演给你规定的情景和这个角色的要求外,演员还要有自身对人物的理解。可以发挥,但必须要有度。
文化艺术报:前两天我在易俗社看过丑角表演,它的演出过程也把一些现代词汇等加进去。丑角这个角色是否要与时俱进?
张波:用现代元素来表现是可以的,它容易拉近和现代观众的距离,但是它是有度的,超出那个度以后,就不是这个人物了,假如某个演员借助这个人物找噱头,表现自己,那就失去了艺术的严肃性和它的本真。
艺术是个性的,也是严肃的。戏曲是大众艺术,也是草根艺术。而且戏只要能走到剧场,人人基本都能看懂,所以作为丑角,融合一点儿现代语言是不奇怪的,只要你用得恰如其分。
丑角不可或缺在秦腔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化艺术报:虽然丑角总能让观众非常愉悦,但在传统戏曲中,丑角多为配角,没有王侯将相那样威风八面,没有落魄书生那样正气凛然。看到别人在台上风光,你寂寞吗?
张波:不寂寞。虽然在好多戏里,丑角扮演的是一些小人物,但起的作用都很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一句话,“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秦腔丑行也成就了很多大师,像樊新民、阎振俗、王甫生等。我们也应当像他们一样,塑造出留有时代印记的舞台艺术形象。
文化艺术报:此前,你也在外国演出过,你们的演出外国人能看懂、听懂吗?
张波:有句话这么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秦腔是非常古老的剧种,而且号称戏曲的鼻祖,它的唱、念、做、打深受国外观众的喜爱,体现出独特的魅力。我在美国演的《滚灯碗》很受欢迎。它故事简单,既有喜剧性,又有技巧性,外国人都看得懂。它的风趣幽默,在吸引中国观众的同时,也打动着外国观众。
丑行剧本少人才少需要更多人关注 文化艺术报:丑角这个行当也面临一个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在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你有什么想法?
张波:我们年轻人要深化认识,要向传统取经,向前辈学习,在他们身上去找秦腔丑角的特点,挖掘秦腔丑角的优势,融会贯通,发挥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秦腔丑角艺术。现今还有一些遗憾,关于秦腔这个行当剧本太少,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也不够。
文化艺术报:有没有什么样的办法去弥补这种遗憾?
张波:丑角在戏曲四大行当里面不可或缺,只有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这个行当和它的一些实际问题,才能把它发扬光大。只要我们爱这个行当,认识到它的不足,丑角行当才能硕果挂于枝头。
文化艺术报:你有没有鼓励过谁或者建议过谁去写关于丑角的剧本?丑角有没有男一号?
张波:我的呼吁也是为了寻找更热爱写丑角剧本的作者。丑角剧本比较难写,作为传统戏来讲,更多剧本着重于生旦戏。我演的《徐九经升官记》就是男一号。为什么我呼吁秦腔丑角传承?《徐九经升官记》这样的戏,它内在的幽默性、滑稽性、讽刺性只有通过丑行才可以更好的表达。
毕生交给丑角希望弘扬秦丑艺术 文化艺术报:据你了解,从事秦腔丑角的演员有多少呢?优秀人才有多少?
张波:队伍不够壮大。我觉得现在从事我们丑行的演员大都很努力,表演也很出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我相信通过我们这一批人的不懈努力,会影响到更多的后继者加入到这个队伍,出人、出戏、出精品。
文化艺术报:假如有一天你演不动了,或者不想演了,你准备干什么?
张波:我相信,不管是在职也好,退休也罢,我都会坚持去做相关的事情。比如收徒、教学生,或者深研细究丑角的表演理论等。反正这一辈子就交给丑角了,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弘扬我们的秦丑艺术。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卫平 花明方 见习记者 吴嫚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