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22日
秦腔小戏《哎呀呀》入围第十七届群星奖全国决赛
编剧:用文艺作品宣传新时期反腐精神
编剧:用文艺作品宣传新时期反腐精神
秦腔小戏《哎呀呀》
  近日,由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文化馆组织编排,反映新时期“三农”工作新题材的秦腔小戏《哎呀呀》入围第十七届群星奖全国决赛。剧情内容贴近农村生活,曲折动人,优美的配器音乐,演员的出色表演赢得了阵阵好评。
  整部戏剧情内容非常接地气,仿佛这样的人物和故事就发生在身边。通过展现一位县委书记深入基层、明察暗访低保政策在农村落实情况的特殊场景,塑造了一位心直口快且富有正义感的乡村妇女形象,折射出当今中国基层政权中存在的某些不正之风,也反衬并刻画了一位心系百姓、依靠百姓、深入基层、走群众路线的好县委书记形象。 

  创作缘起一次下乡扶贫
  说起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戏,编剧李红说:“那要从2015年说起,那时我们临渭区文化馆经常组织下乡扶贫慰问,并且我们还有特殊扶持的贫困户对象,从他们口中得知,他们的低保政策落实不到位,真正贫困的家庭没有享受到该享受的待遇,反而是那些通过关系运作的人挤占了他们的名额。在接下来的几次扶贫中,我们走访了一些有关村民,询问了相关情况,当时我就想,能不能写一部有关这种题材的戏,通过舞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产生反响,让国家的扶贫政策真正得到落实。
  《哎呀呀》这部秦腔小戏通过主创们几个月的精心编排,最终完成。先后参加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陕西省群星奖优秀作品基层巡演安康市汉阴站、渭南市临渭区等站演出,还在2015年荣获中国群星奖陕西省赛区戏剧类第一名,并且入围了第十七届群星奖全国决赛。
  李红说:“每次的基层巡演,我们这部秦腔小戏︽哎呀呀︾戏总是能赢得观众的叫好,一位观众说,我之所以爱看这部戏,首先他是以秦腔的表演手法展现出来的,我们容易理解,其次他是在写我们老百姓的事。”
 
  “哎呀呀”原来是一句暗号
  第一次看到《哎呀呀》这样的戏名时,可能很难把它和反腐题材联系在一起,但是当了解到真实原因时,才知道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李红告诉我们,第一稿时定下来的戏名是《一顿饭》,但是经过无数次的排练和修改,导演组希望往这么“正”的一部戏里,加入一些喜剧元素。主角周书记曾在某镇担任过镇长,知道这里有一位心直口快爱说实话的杨嫂,所以来这里调研可以听到实情。但是由于乡领导以庄基地名额批准一事威胁杨嫂,胁迫她不要讲实话,杨嫂生性直爽,乡领导害怕她说漏嘴,就以“哎呀呀”为暗号提醒她。所以戏名就此而来。
  《哎呀呀》这部戏成功的背后还有一段艰难的创作历程。“这部戏我们当时设想的很好,思路也很清楚,但当我们一起编写时,才知道这其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和政治、政策挂钩的细节不好体现。我们一致认为一定要真实地反映出村民们低保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并且还要还原一些存在的腐败现象,所以真的不容易。”李红说道。
 
  秦腔能更好地体现陕西元素
  舞台表演的方法有很多种,为什么要用秦腔小戏体现呢?李红介绍说:小戏作为汉族劳动民众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艺术,它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属于代言体。其次它简短精炼,可以很快的诠释整个故事,更方便观众的理解。之所以用秦腔表现,原因是秦腔能更好地体现陕西元素,我们都是秦人,我们都爱秦腔。并且秦腔能反映我们陕西人的性格特点,大气、豪迈、慷慨激昂。
  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优秀作品基层巡演中,《哎呀呀》把优秀的贴近群众生活的文艺作品向广大群众进行义务演出。这件作品情节虽小,人物也少,篇幅有限,却能以小见大、引人入胜并发人深省。
  文化艺术报记者 花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