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4-5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01日
“五乡名州”保有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温热
“五乡名州”保有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温热
  绥德剪纸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一首百转千回、脍炙人口的《三十里铺》,和一首朗朗上口的陕北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让陕北绥德这块古拙厚重,雄浑粗犷的黄土地闻名遐迩。在这块民间艺术的沃土上,秧歌、唢呐、民歌、石雕、柳编、炕头石狮、剪纸等民间艺术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绥德是“中国民俗文化县”和国家文化部命名的石雕、民歌、秧歌、唢呐、剪纸艺术之乡,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区县。
  石雕文化的一座丰碑
  绥德石雕孕于史前,成于秦汉,胜于唐宋,至今大行于世。东汉时期,盛行孝廉制度,达官贵人厚葬成风,由绥德出土的五百余块东汉画像石可见当年之民风。“狮”文化在名州文库中应属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那威严高大,置于庙堂高山的镇山狮,还是珍藏炕头,扶正祛邪的炕头狮,都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独特的造型意象和大胆夸张,粗细结合,自然而浑朴的雕刻技法,赢得世人的赞誉。绥德石雕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各地,因此,绥德有“石狮故乡”,“石狮王国”等美称。在绥德县的四十里铺镇,被誉为“不设围墙的石雕博物馆”,五公里的街面上,大大小小有40多家石雕厂,石雕大师鲍武文、汪建勃的名字,在陕北大地更是广为人知。
  山野之间的天籁之音
  绥德是黄土文化的摇篮,更是陕北民歌的产生地。陕北民歌像黄河、无定河、大理河以及千万条不知名的小河一样,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间流淌。苦焦苍凉的陕北大地,如果没有民歌的滋养,我们的先民何以繁衍生息,绵延薪火。《三十里铺》、《兰花花》、《赶牲灵》等陕北民歌均由绥德人唱红。其中《三十里铺》不但唱响大江南北,唱红半个世纪,而且还多次越洋过海,赢得异邦的喝彩,至今仍是国内外很多音乐教材的必选曲目。绥德的名歌手更是层出不穷,从上世纪50年代的马子青、杨巧、白秉权等陕北革命红歌的传唱者,到杨进山、李治文等一代民歌宗师,再到如今的“雒氏三杰”、贺国丰等这些新生代的年轻歌手,又将陕北民歌唱遍祖国大地。
  陕北大地上的舞蹈狂欢
  绥德秧歌,源于古老的祭祀神灵活动。它经历了宋代中期的孕育期,明代中期的转型发展期,清代中期的成熟期,形成了具有贫民化的歌舞娱乐和自娱性的群体性舞蹈。正月是陕北人民的狂欢节,旷达的歌喉,奔放的舞步,洗去常年劳动的艰辛,飘舞的红绸,纷飞的红扇驱赶高原亘古的苍凉。绥德秧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敬神秧歌”、“排门秧歌”、“九曲秧歌”,加上文场子、武场子、丑场子等小型秧歌表演足有十余种。绥德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增恒、贺俊义的小场子表演堪称经典。
  黄土高原上的交响乐
  陕北唢呐,仅从明代算起,迄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陕北唢呐也叫大碗子唢呐,杆长碗儿大,音色醇厚,音量宏大,一般场合两把唢呐配合鼓、镲、锣几样乐器就算一个完整的乐队。绥德唢呐,尤为上乘,唢呐高吭嘹亮、粗犷深沉乃至吼天撼地的乐声,与陕北人独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产生了心灵的共通、共鸣。唢呐音乐逐渐融入陕北人的生活、生命之中,陕北人从呱呱落地,喜庆满月,结婚拜堂、春节社火、敬神娱神,直到老死入土都离不开唢呐。绥德唢呐音乐曲目丰富,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仅《绥德文库·唢呐音乐卷》就收录曲目千余首。以其磅礴大气的演奏形式和曲牌多变的艺术风格,以及从业艺人的绝对数量,在陕北各县位居榜首。
  一把剪刀下的民族汗青
  如果说石雕是绥德汉子精、气、神凝结的文化图腾,剪纸便是绥德女人灵、秀、巧绘就的民族汗青。绥德剪纸,大到宇宙乾坤,日月山川,小到花鸟鱼虫,锅瓢碗勺。从春种秋收,四季轮回,到婚丧嫁娶,礼乐典祀,一把剪刀剪出世相百态,三尺红纸绘就万千世界。绥德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将众多民间信仰、民间观念、民间情感共集一纸,传承至今,有很高的哲学、美学、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价值,是民间文化艺术中的母体艺术。